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你的身體健康嗎?胃氣衰弱是退化和疾病的原因,所以想辦法讓胃氣能夠強化、活潑,是身體保健的第一門關。
1.手腳心經常保持溫熱。不冰冷,也不高溫燥熱。臉部的溫度低於四肢。2.每日早起後、早餐前能大便一次,整條結實成形,沉水不化,顏色為深褐色或咖啡色。寬度約有自己的二指寬以上,長度最少有身高的1/10以上。如果早起後沒有便意,可以先喝一大杯太極米漿粥。
3.小便的顏色亮黃透明,每日平均約有八至十次。剛排出時無氣味,尿液入水後少有起泡或是不起泡。
4.口中經常能保持有唾液微濕的感覺。舌頭本體為粉紅色,舌面潤澤,無齒痕,最好無苔,只有一層透明光亮的薄液。
5.一起床就精神好,心情穩定。就寢後約10分鐘以內就能沉睡,睡眠過程安穩,作夢醒後沒有印象,不夜尿,約6小時就能睡飽。
6.出汗時,全身均勻微量出汗。全身皮膚沒有特別乾燥、粗糙、乾裂的部位。
7.指甲光面無痕,質堅有韌性,紅潤透明,十指的根部都有白色半月痕。半月痕的大小代表由脾胃通往該經絡的水精充足程度。
8.胃氣三力常在:容得下、化得消、睡得沉。
太極米漿粥的做法是一杯白米兌20杯水,將米粒煮到完全化開即完成。 |
以《內經》的生理觀點看胃氣
我們的身體原本就有一套自己求取平衡的機制。但是,如果確實感覺到不適,就表示單純依靠原有的機制已經不能恢復,必須用更有效的辦法來對應: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至於「放著等他自己好起來」的想法就可以省省了。就像廣告裡頭說的:「有病千萬不能拖」,如果我們不主動做些什麼,健康是不進則退的。身體每天藉由消耗養分以及能量,供應我們一日之所需。就像我們花錢消費一般,就算日子過得儉樸,仍有食衣住行等基本開銷。如果帳面上入不敷出,除了節流,當然就需要開源;所謂的開源,在中醫之中,就是「補」。
《內經》提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傷寒雜病論》的序文裡則有所謂「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身體的各種內臟可以概分為五個系統*,並各推舉一個內臟為總帥。本於五行生剋,各有自己的特質,彼此之間緊密合作。其中,脾系統的特質就像是土:可能堅若磐石,又或細如散沙,但是在涵養高度的養分時,則質地黏稠而色褐黑。土能夠承接雨水,甚至天打雷劈,一方面還可以生長萬物。廢棄物經過土的掩埋更可以變成無害,甚至化消成養分。大量的土能夠隆起成為高山,又可以把養分或是濃縮的能量深埋在層層岩盤之下。脾系統的「臟」自然就是「脾」,次一級的「腑」就是「胃」。剩下來更次級的組織則是架構我們身體的「肌肉」,像是全身表層遍布的「骨骼肌」,以及構成內臟的「平滑肌」等等。脾胃位居五臟系統的中央,能夠對其餘四臟系統根據時節的規律,做雙向調節的動態平衡,以供應組織在新陳代謝上的需求。因此脾胃在日常飲食之中就能「進補」,所以《內經》說:「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有香有味的天然、新鮮的好食物進入胃中,可以根據不同氣、味對於不同內臟系統的親和效果,補養全五臟的虛勞。
就像《內經》所言,胃是「水穀之海」一般,胃承裝可供應全身的養分,同樣的,身體的各種廢棄物也會透過胃倒抽回收、集中的力道,再度由四肢末端回送往軀體中央的位置匯集,這樣才能啟動往下排除的後續動作。《內經》在談到「胃」以及胃的功能「胃氣」的時候,並不是在談論單一內臟組織的胃而已,而是同時包含:
1.內臟組織結構上能看到的胃
2.胃的消化功能
3.以胃為主所直接引導的其他身體功能
因此,整本《傷寒雜病論》的論述才會以「建中」、「理中」的角度來貫穿每項條文。「中」所指的就是以脾胃為主,加上位在這個體腔區塊的空腔,亦即是中醫所謂「三焦」的「中焦」,並且包含各種組織,甚至是心臟。透過這個「中」的概念,來串連整個具有高度關聯功能,成為一個跨越個別內臟、功能的系統化學問。
《內經》提到「五臟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概五臟之氣,生於胃;而胃腑之氣,生於水穀也。」又說,「平人受穀以生,故平人之藏氣秉於胃。胃者,即平人之藏氣也。」以及「五臟之脈,滋生於胃。胃為中土,氣通四旁。」,「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意為之行氣於三陽。」可見身體所有臟器的功能都要以胃「氣」為本,所以我們說,胃氣是掌握平時養生、病時治療的一切關鍵。我也常常提到西方的一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在我們日常的三餐當中,透過吃進肚子裡的各種飲食所含有的營養來讓我們的胃得以產生各種生理的功能,也就是所謂的胃氣。胃氣能夠通達全身,與脾結合,走遍三陰三陽*,也就是人體全身上下所有不同層次的陰與陽的構成,所以能夠化氣、生血。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談到保健,甚至談到醫療的療效的時候,又怎麼可以不重視每一餐吃下的食物呢?
《內經》提到「五臟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概五臟之氣,生於胃;而胃腑之氣,生於水穀也。」又說,「平人受穀以生,故平人之藏氣秉於胃。胃者,即平人之藏氣也。」以及「五臟之脈,滋生於胃。胃為中土,氣通四旁。」,「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意為之行氣於三陽。」可見身體所有臟器的功能都要以胃「氣」為本,所以我們說,胃氣是掌握平時養生、病時治療的一切關鍵。我也常常提到西方的一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在我們日常的三餐當中,透過吃進肚子裡的各種飲食所含有的營養來讓我們的胃得以產生各種生理的功能,也就是所謂的胃氣。胃氣能夠通達全身,與脾結合,走遍三陰三陽*,也就是人體全身上下所有不同層次的陰與陽的構成,所以能夠化氣、生血。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談到保健,甚至談到醫療的療效的時候,又怎麼可以不重視每一餐吃下的食物呢?
<文摘要來源>
《太極米漿粥:來自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靠白米就能重拾健康的本源療法》(隨書附錄〈健康流年〉)時報悅讀網 http://bit.ly/2wbT1Nb
博客來 http://bit.ly/2rEKCMO
誠品 http://bit.ly/2fLTNsU
金石堂 http://bit.ly/2vFloBF
時報攜讀網 http://bit.ly/2i7Xw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