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正義在哪裡?無殼蝸牛只是想找個家.....



揭露美國底層無家可歸的複雜成因,美年輕學者馬修‧戴斯蒙獲普立茲獎

阿琳是一位單親媽媽,被趕出原有的房屋後,每個月她得多賺20美元來養育兩個孩子還有支付破舊骯髒的新住處;史考特原本是位溫柔的好護士,但在生活壓力之下變成了癮君子;要照顧一名男孩的瘸腿的雷瑪,試圖多賺點擺脫他的債務;凡奈塔則苦苦抵抗他那失業人生。他們都跌入了生活的深淵,而且租金就花掉了他們大半的收入。
掌握這些人命運的房東,是中學老師舍琳娜,還有經營停車場生意的托賓。他們永遠討厭他們的房客,而且總是覺得別人看起來比較好,然後,在聖誕節的時候,他們把阿琳給趕出家門……
以前,就算是在美國那些最窮的城市,被房東逐出家門是很少見的。但現今,大多數的貧困家庭,收入的一半必須拿來繳房租,導致數百萬人被迫離開他們原本的家。在市中心,驅逐房客已經成為常見的事,特別是對單身母親來說更是如此。

《無家可歸:美國城市裡的財富與貧窮》書中明白指出,被房東驅逐不是貧窮造成的結果,而是導致貧窮的真正原因。
《無家可歸:美國城市裡的財富與貧窮》書中明白指出,被房東驅逐不是貧窮造成的結果,而是導致貧窮的真正原因。

低收入房客被房東大規模驅逐

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4月10日揭曉,非小說(General Nonfiction)獎項頒給了美國哈佛大學年輕學者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他以描述低收入房客被房東大規模驅逐,導致貧窮急遽惡化的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暫譯:《無家可歸:美國城市裡的財富與貧窮》,6月將由時報文化出版)一書榮獲獎項,評審評語:「一份深入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經濟崩盤之後越演越烈的驅離現象,這可說加劇了貧窮,讓窮者更窮。」
普立茲獎有新聞界的奧斯卡之稱,從1917年開始頒發。獲獎的馬修‧戴斯蒙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畢業後於哈佛大學任職,現為哈佛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他在威斯康辛就讀的時間,目睹了2008年經濟崩盤後,大規模的底層房客被房東驅逐,從而導致更嚴重的貧窮現象。
貧窮在美國之根深蒂固與凶狠殘酷,不難讓人心灰意冷,不難讓我們斷念放棄想讓世界更美好的夙願。但Scott跟Patrice就是兩個最好的證人,他們會告訴你一個家,就是最堅實的踏板。家,可以住人的家,讓他們在蛻變成好爸媽、好員工跟好公民的路上愈走愈穩。--《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作者馬修‧戴斯蒙
馬修‧戴斯蒙花費8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郡臥底,用生動且寫實的筆法記下美國最迫切的問題。在這裡,我們眼睜睜看著一家人被迫遷徙到收容所,或者更骯髒的公寓,又或者是暴力充斥的街區;我們也看到他們因此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窘境;還能看到小孩們在新的社區生病受傷。而這麼多被逐出家門的例子,起因皆來自於貧困。
戴斯蒙在書中指出,次貸風暴對於房市與購屋者來講是沉重的打擊;但對房東來說卻是好消息,因為有大批的便宜房屋釋出,手頭寬裕的房東從而能以低價購入大量房屋,配合從未降低的租金(經濟崩盤並未導致租金跟著降低下滑,房東反而還有拉抬的空間),房東大量將房屋租給低收入的底層,並從他們手中轉取大量現金。一旦房客拖欠,房東可以立刻將之驅逐,再換下一任房客。

貧民窟,是房東的金雞母?

書中曾有房東表白心機,「貧民窟,是好物。那兒是我的金雞母。」而被驅趕的家庭,其居住、生計、子女教育、財務都更顯艱困,從而使美國底層的貧窮狀況急遽惡化。書中明白指出,被房東驅逐不是貧窮造成的結果,而是導致貧窮的真正原因。
戴斯蒙的書喚醒美國社會對於貧窮成因的探討,《紐約時報》書評並讚美,「在此書之後,沒有對居住議題的嚴肅探討,就不會有關於貧窮的嚴肅討論。」對比台灣現代社會普遍低薪,年輕人若要在大台北地區租屋,租金占據薪水將近1/3到1/2不等,也成為生活的一大負擔。如何避免像美國一樣走入益趨嚴重的貧窮,將是政府未來的一大客題。

<文摘要來源>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暫譯:《無家可歸:美國城市裡的財富與貧窮》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暫譯:《無家可歸:美國城市裡的財富與貧窮》,時報出版即將於2017年6月出版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