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自己的痛苦共鳴你的憂傷,憂鬱症女孩紀實日記



很多人以為憂鬱症是厭世,其實,他們比任何人都愛這個世界。

這是年輕女孩蔡嘉佳的250天憂鬱症紀實日記,她在21歲的夏天,確診罹患精神官能性憂鬱症。原本就是中文系學生的她,熱愛文字書寫,生病之後,也很自然地開始在臉書上記錄憂鬱症的症狀。
蔡嘉佳在抑鬱、承受嚴重的藥物副作用的同時,深刻地感受到社會因不理解而對心理疾病患者的種種標籤化,她決定用坦誠的記事融合文學的筆,大無畏地溫柔訴說發病過程和病情起伏中的生活細微,透過憂鬱症患者的眼睛看見彼此的困境。無論是患者、陪伴者或任何一位願理解同心的身影,都能得到一點力量。
我們不希望你同情,但我們希望你了解。從250天憂鬱症紀實日記,看見生命中的幽微和光亮。

小小的導讀

在開始閱讀之前,我想給你們一個小小的導讀。
《親愛的我》是我從2015年7月盛夏,憂鬱症確診以來總共250天的病情日記,其中也包含了這段日子中的生活雜記散文,對我而言,除了是憂鬱症的紀實以外,同時也記載了患者(我本人,以及我身邊患病的朋友)真實的生活樣貌,大家可以在病情紀錄與生活雜記的交織下,看見一個真實的人生進程。
對我而言,這並不僅僅是一本書,也是我的文學創作與生活理念的結晶。
但同時我也必須強調,這並不是一本教導患者如何痊癒的教科書,也不是告訴患者該如何自勉的勵志書籍,更並非在替所有的患者代言。我的初衷是,希望能讓社會多一個側面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機會,患者是如何在身心靈的困苦煎熬影響之下,做出社會所看見的外在行為。也更樂見能夠拋磚引玉,看見更多患者的書寫。
誠實而言,至今我都還在憂鬱症狀下苟活,每日仍舊在服用大量藥物,並與藥物依賴、身心狀況抗戰中。這本書並不勵志,並不陽光,並不「正確」——在憂鬱症與其他精神疾病影響之下,有好大好大一段深灰色的地域,無法輕易用較普世的道德價值去論斷是非。
書中雖然有些很柔軟的部分,但更多的是陰暗而隱晦的心理掙扎,我希望你們在開始閱讀之前,有這樣一個小小的心理準備,不要因為太過黑暗的內容而被牽引,不要因為太過溫柔的文字而悲傷。

關於吃藥

很多事情開始越來越記不得,記憶力和注意力開始被藥物和疾病困擾,失眠的問題靠劑量越來越高的藥物可以解決,可是卻變成睡得多,幾乎要起不來, 吃完藥全身無力,頭暈反胃嘔吐,有點呼吸困難,逼自己吃東西,在床上待到將近6點身體才有力氣起床,期間只能做一些不需要思考而不耗腦力的事。安柏寧(註:Alpraline,舒緩焦慮、鎮靜、肌肉鬆弛之藥物。)的藥量增上去後,我一直很惶恐於這件事,不太敢去碰它,就像它是證明我狀況越來越糟的註解一樣,7顆藥丸靜靜地放在那。
姊姊說,我在走她走過的路,大三四時她有段時間糟糕到必須24小時有人監視著,否則現在她就不在這兒了。我聽她說了這些,再看看她現在走出來的模樣,心裡覺得很安慰。我把安柏寧放到背包底層,整趟旅程沒有用它。憂鬱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姊姊在心理違常的時候沒有尋求醫療,沒有去換取診斷,但好險她走出來了。 
長期用藥到底是對身心穩定度有所幫助,還是有所戕害,其實我也越來越分不清。我需要控制自己情緒的時間越來越長,也不知道該怎麼跟醫師說明我的狀況,開始有想要自殘或輕生的念頭,但僅僅只是念頭,還在理性的控制範圍內。有一條線在那邊,我知道自己跨過去就回不來了,所以一直緊緊拉扯著。
昨晚情緒惶恐到線幾乎要崩斷,手一邊發抖一邊一次吞了3顆安柏寧,不用勉強自己控制情緒的時候整天都在哭,希望自己可以睡著,然後不要醒來最好。也不知道對於這種狀況來說,我究竟應該長期勉強自己快樂積極,還是放縱自己的情緒比較好。 
然後慢慢選擇不去說太多,因為不想帶給別人困擾,但又害怕沒人拉我回來。我努力相信這只是一個階段,它會走過去,這些當下的衝突都會是一種見證, 然後會慢慢走過去。

<文摘要來源>

《親愛的我 Oh! Dear Me──250天憂鬱症紀實》

《親愛的我 Oh! Dear Me──250天憂鬱症紀實》
博客來:http://bit.ly/2pnASFz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qdBKzA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oRpH7k
ePub電子書:http://bit.ly/2prWQJC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