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個巴黎人?那你一定要學會這個最重要的小事



巴黎教我的人生哲學:「好好吃飯,時常歡笑,用力去愛。」

南西大爺寫下留學巴黎時,觀察在地朋友的種種發現。她發現法國人「活在當下」的功夫了得,當食物不再是滿足基本需求的糧,他們就要窮盡心思腦力,讓它不只是飲食,將藝術意涵賦予每個細節之中,還要讓它連結靈魂。連吃什麼,藏著重大意涵。

無論飲食、打扮、交友、人格養成,巴黎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哲學。
無論飲食、打扮、交友、人格養成,巴黎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哲學。

巴黎人對美食的執著,是長篇歷史

在巴黎生活,飲與食很容易不自覺成了最關心的事。
某個秋日早晨,室友珍與我,正在前往左岸樂蓬馬歇百貨公司(Le Bon Marché
Rive Gauche)的地鐵上。這幾乎成了我們每週的固定行程,目標只有一個:買到銷魂的限量奶油!然後再步行至同一條街上的熟食店,採買美味的鵝肝抹醬。選了些伊比利火腿和醃漬橄欖後,再次走進地鐵車廂的回程路途,肩上背著的帆布袋,已然豐盛飽滿,裡頭有新鮮無花果、一瓶有機紅酒,還有牛皮紙袋裹著、論斤兩販售的牛肝菌菇,現在正是季節呢。
法國與美食的關聯之親暱,若要追溯歷史,恐怕幾十個篇章也說不完。除了法國天生具物產豐饒優勢,有利發展烹飪學,根據紀載,真正將飲食向上推進藝術領域這個嶄新層面的,是一本書—1651年出版的《Le Cuisinier rançois》,多譯為《法國廚師》或《法國名廚法蘭索瓦》,這本食譜的出版,可說是為法式料理的華麗歷史開啟了序章。
此書作者即為曾任法王亨利二世御廚的德拉瓦倫(François Pierre de La Varenne),首次將以往僅容口耳相傳的專業食譜公諸於世,內容不再含糊也不再雜亂無章,食譜不僅寫得如同工具書鉅細靡遺,更注入他對烹飪的熱情,將美食與藝術畫上等號。此著作在75年間被重新印製了30次,廣泛流通於歐洲各國,被評為世界上第一本最成功的烹飪著作,更從此將法國帶向飲與食的巔峰,至今300年不墜。
巴黎三區吹著凜凜寒風,珍與我和一堆巴黎人像互相取暖一樣,擠在社區最受歡迎的烘焙店門口,距離棍子麵包出爐,還有10分鐘。如果時間回到1年前,我恐怕完全無法理解這裡的人何以對食物如此入迷、這般嚴肅。但經過時間的提煉,我開始能體會那用餐前的戰戰兢兢,享用美食時的酣暢淋漓,這是巴黎教我的人生哲學,他們是這麼說的—「好好吃飯,時常歡笑,用力去愛。」

你吃的食物成就你的人

很多人對法國菜的印象,都是昂貴得難以高攀的米其林餐廳。那當然是法國之所為美食大國的原因之一,但這次我們不談高檔美食,反而一起走入巴黎日常餐桌,體會巴黎人如何看待送進口中的食物。
法國人「活在當下」的功夫了得,所以當食物不再是滿足基本需求的糧,他們就要窮盡心思腦力,讓它不只是飲食,就如同畫作不只是畫作、衣服不只是衣服、建築不單是建築那樣。不僅將藝術意涵賦予每個細節之中,還要讓它連結靈魂,像是生命裡一塊黏牙的美學,眼下的享受與背後的辛勞,總是又愛又恨,一體兩面。
某一天,偶然聽到巴黎的好友正在抱怨她的約會對象:「我想我沒辦法再跟他交往下去了,他連晚餐都吃超市的三明治。」我瞪大了眼睛,心想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她接著說:「他說,那還真好吃,然後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我覺得我簡直活在地獄!」好友哭喪著臉,但我一句安慰也說不上來,我的喉嚨被文化差異鯁住了,差點不能呼吸。
法國有句家喻戶曉的話:「告訴我你吃什麼, 我就知道你是個怎麼樣的人。」
這句可不是俗語, 而是《美味的饗宴》作者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的名言,早在兩百多年前,法國人即開始如此看重飲食,並將飲食與歷史、健康、醫學、科學、甚至哲學逐一類比,所謂宴飲之樂不只在宮廷,更在民間。就像從一個人對超市冷三明治極其讚賞者的鄙視厭惡,便能窺知一個莫大高深的文化精髓。

<文摘要來源>

在哪裡,都能當個巴黎人

《在哪裡,都能當個巴黎人》
博客來:http://bit.ly/2pbrAie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pVdcvh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oB1lyk
誠品:http://bit.ly/2q57IKz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