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鬥士的一生,或許光鮮如明星,但結局常是......
【來當一日羅馬人】賭上自己性命而戰的鬥技場明星
在古羅馬的歷史中,角鬥士的比賽到底是在何時何地開始舉辦的,目前已不可考。在目前遺留下紀錄的競技比賽中,最早的是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但應該可以視為在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古羅馬士兵在擴大領土的戰爭中,自行學會使用各種武器與戰法。
如果把這些學到的技巧中與一對一戰鬥特別有關的武器與戰法匯整起來,藉以歸納角鬥士類型,其實並不為過。
一般認為,角鬥比賽中的戰鬥方式,基本形態就是來自羅馬早期與伊特魯里亞人作戰時的戰法。
羅馬的角鬥士史,毫無疑問是從凱撒在位以來的兩百年間大肆發展,確定其型式。裝備的樣式,有附防護面罩的青銅製頭盔、各種形狀的大小盾牌、堅固的護脛、保護整個持劍手腕的護墊型防具等等,都是基本配備。一般而言,武器多半會用稱為「gladius」的短劍,不過尺寸與形狀仍有多種變化。
另外,去看他們的腳,會發現全都打赤腳,而且也不穿那種包住胸部或大腿的護甲。防具如此輕便,相較之下頭盔卻那麼堅固,讓人覺得有些奇怪,不過據傳這是為了在角鬥比賽中避免對方出其不意一擊得手後,就讓你失去戰鬥能力所致。此外,穿戴防護面罩也有另一種目的,就是防止交戰的角鬥士間因為認出彼此是朋友,而失去戰鬥意志。
是奴隸、罪犯,也是英雄的角鬥士
奴隸或罪犯死不足惜?
角鬥士這種身分,並不容易舉現代的職業為例子來說明。如果以「在大群觀眾面前以自己的身體為武器,透過認真地比賽來維持生計」來看,或許就像現代的K-1戰士,不過現代的格鬥技即便標榜「玩真的」,也不可能會連命都不要。
然而,若能成為實力堅強的角鬥士,獲得有力人士的贊助也就沒什麼稀奇了,而且在市民之間的地位也會有如英雄一般。從這樣的說法來看,就與格鬥技中的大明星相去不遠了。
不過另一方面,有人認為,所謂的角鬥士,也不過只是表演的一部分,通常都是「用過即丟」。面對這種看法,事情就變得複雜起來。古羅馬的角鬥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呢?
古羅馬的角鬥士,基本上不會是一般市民。要說他們來自什麼階層,大多是出身奴隸。
會在羅馬的奴隸市場變成買賣商品的,主要是隨國家擴大勢力而增加的戰鬥比賽的觀眾也都深知他們的出身,角鬥士再怎麼驍勇善戰,基本上還是會被當成奴隸。
當然其中也有例外。角鬥士的世界固然社會地位很低,但若能成為少數幾個人氣角鬥士,就能名利雙收。而且如果很活躍,還可能會獲得自由之身做為獎賞。
此外在開頭時也講過,人氣角鬥士與現代的電影明星很相近,除了能吸引市民投以羨慕的眼光,部分長相與體力都出眾的角鬥士,上流階層也會競相找來當情夫。那些自認有品位的市民也許會拿「你做這種事,最後會淪落為角鬥士喔……」之類的話來揶揄不學好的年輕人,但不少角鬥士可是夜夜笙歌,在貴族的豪宅裡沉溺於酒池肉林中呢。
無論處於何種時代,「真心話」與「場面話」都會同時存在於社會。真實狀況如果是這樣,那麼想要孤注一擲的失意者,或是對角鬥士的生存方式懷抱憧憬的年輕人,會主動志願加入角鬥士養成所,也就沒什麼稀奇了。意外的是,一般來講,社會上還是會容許這樣的志願者存在。
角鬥士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嚴酷的對待
一旦透過羅馬帝政時期的社會制度「麵包與馬戲」,把角鬥比賽當成表演提供給市民,元老院就必須負責安排角鬥士出場比賽。
為此而設置的,是附屬於各競技場的角鬥士養成所。這裡除了要訓練與鍛鍊自奴隸市場發掘來的(總之就是買來的)角鬥士預備軍,使其成為獨當一面的戰士外,也是這些人日常的生活場所。在角鬥士養成所裡也會因明確的階級而有所區別。雖然他們在裡頭一樣形同市民階級中最下層的奴隸,但剛從奴隸市場進去的新人,其日常生活與所接受的對待,與坐牢沒兩樣。所有生活與訓練也都受到嚴格的管理,跟不上訓練的人,就毫不留情予以淘汰。
不過,有一種狀況也不會太少見:美其名為「訓練」,卻發展為假訓練之名的凌虐。公元前73年至71年,羅馬共和政體末期時,就曾掀起一股由角鬥士斯巴達克斯(Spartacus)帶頭的叛亂事件。成為直接導火線的,很明顯是對這些角鬥士過於嚴厲的對待。
進入帝政時期後,養成所對待角鬥士的方式,雖然因為反省而稍有改善,但「奴隸就是奴隸」的標準,並沒什麼改變。
另一方面,原本沒落而由一般市民成為角鬥士的志願者,可以確保其受到的待遇與奴隸出身者有所區隔。訓練本身雖然嚴格,日常生活仍與一般市民一樣自由,其中還有攜家帶眷進入養成所的例子。
順便一提,有一種並不少見的例子,就是即使你出身奴隸,只要在實戰中留下不錯的成果,身兼養成所老闆的表演主辦者(lanista),就會視之為無可取代的商品,同樣給予自由。
在養成所裡極其嚴格地指導這些奴隸出身者的訓練師(doctor),或是表演主辦者,多半正是那種在殘酷的實戰中過關斬將,平安獲得自由的前角鬥士。
在這些角鬥士中,追擊角鬥士是色雷斯角鬥士的衍生種類。射手角鬥士顧名思義,攜帶強力的弓箭,與同為射手角鬥士的對手互射決勝。雙方以相當程度的距離對峙,用弓術的精準度較勁。就這點而言,在角鬥競技中算是比較別樹一格。戰車角鬥士顧名思議是坐在戰車上的角鬥士。挑戰角鬥士據說是身材相對較小、體重較輕的角鬥士,不過他也是色雷斯角鬥士的衍生種類。
比較特別的是暖場角鬥士,他們是剛進入養成所的新人中較優秀的一群,由他們拿著稱為「rudis」的木劍在觀眾面前互擊。他們的角色充其量就是在正式比賽開始前炒熱氣氛,並不會演變為太血腥的表演內容。不過比賽就不同了,大家都是來真的,不容許放水。也就是說,在即將上演慘劇前,由他們負責來暖場。
此外,角鬥士之中也有專門與猛獸搏鬥的人,稱為「鬥獸士」(beastiarius)。他們據說有專門的養成所,不過不知道在那裡會不會反覆上演與角鬥士養成不同的故事。
令人很想知道的是,「角鬥士的存活率到底是多少?」關於這個問題,一位考古學家費盡千辛萬苦,找出一個數字。在公元一世紀的某一時期,一百場比賽中,相互交戰的兩百名角鬥士裡,有十九名到最後喪命。這樣的事實,各位覺得如何?恐怕很多人會覺得,「真是出乎意料地少」吧。
此外,喪命者,其中一種當然是在技術上未臻成熟的角鬥士;但如果考慮到「即使輸掉,若能堂堂正正戰到最後,通常都可保住一命」的原則,應該可以如此推測:這或許不純粹是因為角鬥技術不好,也是因為在戰鬥時,還不習慣的新手角鬥士因為動作表現不佳,才會一命嗚呼。
在角鬥士的世界中,唯有贏得最初的幾場比賽,一面精進技術,一面習慣現場氛圍,才能掌握生存之道。
順便一提,另一個令人想知道的問題「在羅馬人口中,有多少角鬥士存在?」可以這麼來看:在羅馬競技場竣工、舉辦啟用慶祝的大型角鬥大會時,共有兩千名角鬥士齊聚會場中,由此應可了解其大略人數。各競技場恐怕都有數以百計的角鬥士在其中比賽吧。
那麼,從頭到尾都幸運活下來的角鬥士,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呢?首先,他們會從暖場角鬥士變成新手角鬥士(tiro),再升格為二線角鬥士(meridiani),如果再累積經驗平安存活、升上資深角鬥士(primus palus),多半可以因為獲勝的獎賞,而變成能貼近一般市民生活的奴隸。不過要想成為完全的自由之身就另當別論,因為還需要某種儀式,才能從奴隸身分獲得解放。
這種儀式就是,接受同時也是暖場角鬥士武器的「rudis」之授與。此時收到的「rudis」代表「對於勇敢戰鬥的角鬥士,皇帝或相當於皇帝的有力人士所發給的奴隸解放證明」。獲授「rudis」的角鬥士,就能以自由市民身分走出長年生活的養成所大門了。
不過,對長年置身殺戮場所的角鬥士而言,以一般市民的身分過活,倒也未必就快活。取得自由的角鬥士,多半會以志願角鬥士的身分重返養成所大門,或者就是如前所述,在年紀大了之後,改為擔任訓練師或表演主辦者的例子也不少。也就是說,曾經沾染到那種血的氣味,是怎麼樣也揮之不去的。
康茂德大帝流傳至今的評價是「任用政治能力低落的寵臣,是個典型暴君」。他的身亡有人說是企圖造反的角鬥士集團所暗殺,也有人說是遭政敵下毒殺害。
不過這樣的史實也在在證明了角鬥比賽具有連皇帝都沉迷其中的魅力。對除此之外別無生存之道的奴隸而言,角鬥除了是生存的條件,也同時是一種能在一瞬間具體感受到自己依然活著的方式。
還有,電影《神鬼戰士》所描寫的時代,據說就是這位康茂德大帝的時代。
各種戰鬥型態的角鬥士如何生存
針對角鬥士有哪些類型,大概分成「投網角鬥士」、「魚人角鬥士」、「重裝角鬥士」、「色雷斯角鬥士」、「追擊角鬥士」等5種了。但除這些類型外,還有其他代表性的角鬥士類型,像是「射手角鬥士」(sagittarius)、「戰車角鬥士」(essedarius)、「挑戰角鬥士」(provocator)、「暖場角鬥士」(paegniarius)等等。在這些角鬥士中,追擊角鬥士是色雷斯角鬥士的衍生種類。射手角鬥士顧名思義,攜帶強力的弓箭,與同為射手角鬥士的對手互射決勝。雙方以相當程度的距離對峙,用弓術的精準度較勁。就這點而言,在角鬥競技中算是比較別樹一格。戰車角鬥士顧名思議是坐在戰車上的角鬥士。挑戰角鬥士據說是身材相對較小、體重較輕的角鬥士,不過他也是色雷斯角鬥士的衍生種類。
比較特別的是暖場角鬥士,他們是剛進入養成所的新人中較優秀的一群,由他們拿著稱為「rudis」的木劍在觀眾面前互擊。他們的角色充其量就是在正式比賽開始前炒熱氣氛,並不會演變為太血腥的表演內容。不過比賽就不同了,大家都是來真的,不容許放水。也就是說,在即將上演慘劇前,由他們負責來暖場。
此外,角鬥士之中也有專門與猛獸搏鬥的人,稱為「鬥獸士」(beastiarius)。他們據說有專門的養成所,不過不知道在那裡會不會反覆上演與角鬥士養成不同的故事。
令人很想知道的是,「角鬥士的存活率到底是多少?」關於這個問題,一位考古學家費盡千辛萬苦,找出一個數字。在公元一世紀的某一時期,一百場比賽中,相互交戰的兩百名角鬥士裡,有十九名到最後喪命。這樣的事實,各位覺得如何?恐怕很多人會覺得,「真是出乎意料地少」吧。
此外,喪命者,其中一種當然是在技術上未臻成熟的角鬥士;但如果考慮到「即使輸掉,若能堂堂正正戰到最後,通常都可保住一命」的原則,應該可以如此推測:這或許不純粹是因為角鬥技術不好,也是因為在戰鬥時,還不習慣的新手角鬥士因為動作表現不佳,才會一命嗚呼。
在角鬥士的世界中,唯有贏得最初的幾場比賽,一面精進技術,一面習慣現場氛圍,才能掌握生存之道。
順便一提,另一個令人想知道的問題「在羅馬人口中,有多少角鬥士存在?」可以這麼來看:在羅馬競技場竣工、舉辦啟用慶祝的大型角鬥大會時,共有兩千名角鬥士齊聚會場中,由此應可了解其大略人數。各競技場恐怕都有數以百計的角鬥士在其中比賽吧。
![]() |
左起:追擊角鬥士、重裝角鬥士、投網角鬥士、魚人角鬥士、色雷斯角鬥士兵 |
倖存下來的角鬥士,怎麼度過晚年?
那麼,從頭到尾都幸運活下來的角鬥士,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呢?首先,他們會從暖場角鬥士變成新手角鬥士(tiro),再升格為二線角鬥士(meridiani),如果再累積經驗平安存活、升上資深角鬥士(primus palus),多半可以因為獲勝的獎賞,而變成能貼近一般市民生活的奴隸。不過要想成為完全的自由之身就另當別論,因為還需要某種儀式,才能從奴隸身分獲得解放。這種儀式就是,接受同時也是暖場角鬥士武器的「rudis」之授與。此時收到的「rudis」代表「對於勇敢戰鬥的角鬥士,皇帝或相當於皇帝的有力人士所發給的奴隸解放證明」。獲授「rudis」的角鬥士,就能以自由市民身分走出長年生活的養成所大門了。
不過,對長年置身殺戮場所的角鬥士而言,以一般市民的身分過活,倒也未必就快活。取得自由的角鬥士,多半會以志願角鬥士的身分重返養成所大門,或者就是如前所述,在年紀大了之後,改為擔任訓練師或表演主辦者的例子也不少。也就是說,曾經沾染到那種血的氣味,是怎麼樣也揮之不去的。
既是皇帝也是角鬥士的康茂德大帝
角鬥競技其實帶有一種常人所無法理解的魅力。有個經典的故事是,公元180年至192年在位的康茂德大帝(Lucius Aurelius Commodus Antoninus),自己就以角鬥士的身分用性命相拚,是個君臨競技場的一級殺戮者。康茂德大帝流傳至今的評價是「任用政治能力低落的寵臣,是個典型暴君」。他的身亡有人說是企圖造反的角鬥士集團所暗殺,也有人說是遭政敵下毒殺害。
不過這樣的史實也在在證明了角鬥比賽具有連皇帝都沉迷其中的魅力。對除此之外別無生存之道的奴隸而言,角鬥除了是生存的條件,也同時是一種能在一瞬間具體感受到自己依然活著的方式。
還有,電影《神鬼戰士》所描寫的時代,據說就是這位康茂德大帝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