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女子也是人,請聽聽她們心裡真正的聲音



單身生活是社會與個人的珍貴狀況,並藉由選擇不結婚,凸顯女性獨立的價值。

何時結婚?嫁給誰?這兩個問題限定了每位女性的身分,無論她們的出身、學歷和社會地位如何。至今,「單身」仍是個負面標籤。本書作者、《大西洋月刊》特約編輯暨知名部落客凱特‧柏力克在2011年發表一篇維持單身、拒絕平庸婚姻的文章,獲得一片好評,廣被轉載討論,引爆話題。
她接續寫下《我是盛女:一位單身女作家的心靈成長史》,以優美精煉的散文文筆,重新思索「單身女性」的意義:
在我20出頭歲時,「單身心願」是我私人的速記法,讓我得以享受獨處這種新奇的樂趣。等我更加年長,更加強烈地感受到這個文化、這個社會多麼期待妳結婚,這四個字成為思想的實驗,我沿著這條路想像細節,想像自己永遠都不定下來是怎樣的情況。重點在「心願」(wish)這兩個字。心願之所以是心願,正因為它是那種藏在心裡、可望而不可求的想要,不是一份行動計畫。或許,也正因為我在與多位男友的交往過程中,找到了那麼多的意義和滿足,所以我才設計出這麼一條逃亡的幻想之路,不是因為我不想要這些關係,而是因為我也想從中找到其他的意義與認同。

凱特.柏力克在《我是盛女》中認為甩開剩女迷思,活出盛女的風采。
凱特.柏力克在《我是盛女》中認為甩開剩女迷思,活出盛女的風采。

如今回望,我才看到這場思想的實驗最後成為雙倍的強化力量;因為持續地對「多意義的女人」(ambiguous women)─學者卡洛琳.席柏倫加諸「不以男人為生活中心的女人」的美好稱呼─產生疑問,且於內在與她們反覆對話的結果,我也成了其中之一。
我也是直到開始為這本書研讀諸多資料,並對大都沒被寫出來的「多意義女人」的歷史,有更深入的瞭解之後,我才真正地愛上了「單身女子」(spinster)這個名詞。為了解釋原因,我還得再分享兩堂歷史課。
第一堂課的日期早於我的5位精神導師的時代。我在這本書一開始就說了,美洲早期排斥沒有婚姻的單身女人,她們常被環境逼到社會的邊緣,並忍受痛苦的孤立和刁難。
這情況在美國革命時期開始改變,接著因為新憲法的啟發,人們開始對社會與政治的獨立產生狂熱,促使許多有想法的女人開始質疑「婚姻的必要性」,她們成為我認為的「激進派單身女子」─身懷使命但安靜無聲的圈外人。
根據歷史學家黎.錢伯斯-席勒(Lee Chambers-Schiller)的研究,有一小群1780到1840年間在新英格蘭地區出生的女子,成立了她戲稱為「幸福單身教派」的小團體─一群選擇不結婚且樂在其中的女人。一如絕大多數的「熱愛家庭教派」,她們也並不真的是個教派;只是為數不多的女人,選擇守貞、不想只因社會要求或經濟利益而失去完整性,這是她們對自己在社會階層上的定義。她們拒絕「為家庭生活犧牲自我」,寧可專注於「栽培自己」,認為單身生活是「社會與個人的珍貴狀況」,並「藉由選擇不結婚,凸顯女性獨立的價值」。

自由是比愛情更好的丈夫

那個時代最具有影響力的許多思想家─著名的美國第一位公認的女性知識分子瑪格麗特.富樂(Margaret Fuller)、偉大的婦女參政鬥士蘇珊.B.安東尼(Susan B. Anthony),以及備受歡迎的小說家露易莎.梅.艾考特大多保持單身,或很晚才結婚。當錢伯斯-席勒於1984年首次撰寫這些先鋒女性的歷史,並出版成書時,她把書名定為《自由,更好的丈夫》(Liberty, a Better Husband),這個句子來自露易莎.梅.艾考特的日記,這個終生未婚的女性在1868年情人節那天的日記寫道,她今天完成了一篇名為〈快樂女人〉的文章。「我把我所認識的那些高效率的、忙碌又獨立的單身女子都列了進去,」艾考特寫道,「因為對我們許多人來說,自由是比愛情更好的丈夫。」
我很想認為是這些作家和社會行動者影響了一群沒有結婚的縫衣婦,在內戰開打之後向麻薩諸塞州立法局陳情,要求政府給她們一個村落居住。這些女人提出的理由是,她們的人數遠遠多過當地的男人,所以沒法結婚,州政府應該挺身擔任她們的丈夫。她們要求「一塊肥沃的地」,面積為半畝到五畝,每一小塊地上有「一棟最廉價的好房子」。再提供每個女人「配給的食物、工具、種籽和耕種的技術指導」,直到她可以養活自己,這時她將開始償還債務,並成為該產業的地主,並有權在她死後傳給女性繼承人。
這是一個多麼合理、謙遜,甚至考慮周詳的要求!一點都不意外地,立法局根本置之不理。
但這個陳情漂亮地凸顯了一群低下階層、貧窮的寡婦和未婚女子的困境,她們被迫獨自居住─然而,透露更多的是,她們如何以自我尊重和正直勤勉的態度來面對困境。

<文摘要來源>

我是盛女:一位單身女作家的心靈成長史,時報出版
《我是盛女:一位單身女作家的心靈成長史》
博客來:http://bit.ly/2pbGKog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oGgteA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pLvR8S
ePub電子書:http://bit.ly/2oQx9Cm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