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劑量是什麼?可以吃嗎?
一次搞懂手機、X光、微波爐、基地台、電視、核電廠的輻射真相
你害怕輻射嗎?《台灣鯛民》廖彥朋告訴你:免驚!來聽聽他怎麼說.....大家很怕輻射,主要是認為被輻射照到會得癌症、會死,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很可怕的東西我們好像都不太關心,像是喝水會死、吸氧氣會死、吃餅也會死⋯⋯咦?真的會死嗎?很少聽過有人喝水、呼吸、吃餅致死的啊!是啊,因為我偷偷把「過量」兩個字給藏起來了。
我們應該對日常生活中與輻射相關的事物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因了解真相而得以安心。 |
關鍵在「劑量」
每次有人問我:「輻射是不是很可怕?」我都會說:「關鍵在『劑量』。」當然這東西也不是我發明的,大約在十六世紀,瑞士醫師巴拉賽爾士(Paracelsus)就曾經說過:「所有的物質都是毒物,沒有一種不是毒物。只要劑量正確,就可以把毒物變成仙丹。」雖然我強烈認為這是當時為了宣傳效果所發明的廣告台詞,不過就現代毒物科學的觀念而言,卻是一致的,換言之,「○○○吃了會不會中毒」通常取決於劑量,重點是你吃了多少,有了這個概念,對於輻射劑量的理解就通體舒暢了!
所謂「劑量」的概念其實是來自於藥理學。在藥理學裡,「劑量」的單位就是重量單位(例如:毫克、微克),給你多少的劑量就代表給你多少重量的藥物。一般來說,藥物劑量給定的標準和年齡、體質有關,在藥理學裡的「劑量」是指「給了多少」。輻射劑量的內涵恰好相反,並不是指客體給了多少,而是指主體「吃了多少」。舉例來說,今天你去麥當勞買了一份6塊麥克雞塊,因為小鳥胃吃了4塊就吃不下了,剩下兩塊只好資源回收,拿去照顧豬仔發育。在這種情況下,以藥理學的角度,劑量為6塊,但是以輻射劑量學的角度卻是4塊。
輻射劑量的單位有一大堆,而且都是古人的名字,一般人經常有看沒有懂,以前在醫院工作的時候,常有病人打電話來問:「我那天做了某某某檢查,劑量是多少?」雖然只要有足夠的資訊,我當然可以很輕易地說出一個劑量的數字,但是很懷疑沒有讀過輻射劑量知識的民眾要如何解讀這些數字。
事實上輻射劑量的表示方式有很多種,依照不同場合、配合不同需求,我們會使用不同的單位,即使是科班生,能夠完全清楚搞懂的人也是令人讚嘆的!
從有效劑量推算罹癌風險
有了有效劑量,就能從曝露的劑量來推算一個人因輻射而增加的整體癌症風險。不過它什麼都好,唯獨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很難測量,因為很少人會在做檢查的過程中,自願在每個器官上各插一根輻射偵檢器,更何況真的插了也很難測量到精準的組織劑量(因為器官裡的組織並不是均值的),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然劑量很難測量,我們評估劑量出來的結果都是錯的,那幹嘛還要評估?其實有時候知道一下「大概」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在理解誤差範圍的前提下,藉由風險評估權衡一些診療方法的決策,這在臨床上也是很有實質幫助的。至於癌症風險的評估,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第60 號報告書指出,每1 西弗的有效劑量將會產生4.8%的癌症風險(或是每100 毫西弗0.48%的癌症風險),這個數字請大家先放在心上,待會我們還會用到。讀完這一大段,大家可能已經開始覺得暈眩,請翻回前一頁,大家一起來計算罹癌風險,振作一下精神,繼續看下去。問題來了,在前一頁「計算罹癌風險」案例中,年劑量157.68 毫西弗真的會增加0.76 % 的癌症風險嗎?
答案是:不知道。目前在地表上背景輻射(microwave background)最高的地方是伊朗的拉姆薩(Ramsar),年背景輻射約為260 毫西弗,但是從來沒有觀察到當地居民的癌症風險和其他地區的人相比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就算我們請1千個人住在福島災區一整年,也未必能觀察到這「理論上會增加的」0.76%癌症風險。
有些人可能會不服氣地問:「如果真如你說的那麼安全,那為何當地的工作人員還要穿防護衣?」嗯,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如果他們不穿的話,就、違、法、了。
至於這個「法」是怎麼訂的,我後面會再說分明。總之,輻射劑量的概念,主要是讓我們可從數值中理解放射線對生物體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用儀器測量,但是在實務上,評估低劑量輻射的風險是非常困難的,截至今天為止,學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幸好我們都知道低於100 毫西弗的劑量對人體並無明顯危害,所以雖然沒有定論,我們還是可以十分安心的生活,不必為了幾乎不存在的風險寢食難安。
<文摘要來源>
《怕輻射,不如先補腦》
博客來:http://bit.ly/2pug0zh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nYtvqL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pwFnNU
TAAZE:http://bit.ly/2ooHE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