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馬拉松全世界排第三,黃皮膚的他們怎麼辦到的?
基因或遺傳沒有關係,是因為文化
是否肯亞人,或更具體地說卡蘭津族人,擁有比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更好的跑步基因。到目前為止,科學還無法對這項論點提出任何證明。
科學家曾花了10 年的時間,也無法找到一個單一基因或基因組是東非人獨有且可用來解釋他們傑出的跑步成就。
但有另一名科學家則斷然說道:那跟基因或遺傳沒有關係,是因為文化。
![]() |
馬拉松和基因沒有關係,是因為文化(圖取自Pixabay) |
篩出獨特基因的關鍵是文化
以目前1百、2百公尺的世界紀錄保持人─博爾特(Usain Bolt)為例,他是位身高196公分、爆發力十足的牙買加人。他的爆發力與彈跳力從小就十分驚人,在年輕時候就展現天分,16歲拿下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的200公尺金牌,成為有始以來最年輕的金牌得主,也是首位兩百公尺跑進20秒內的青少年選手。博爾特如果出生在美國,絕對不會成為田徑短跑選手,他會去打籃球或美式足球。美國的籃球、美式足球因為已成為職業運動多年,文化根深蒂固,產業生態完整,資源眾多─說直白一點就是比較有前(錢)途。但田徑在美國就相對是弱勢運動。
牙買加則剛好相反,它們的短跑培訓和聯賽制度非常完整,累積了深厚的短跑文化。短跑選手也具有很崇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小孩子會把短跑選手當成偶像。因為這樣的文化,把適合短跑的基因吸引在一起,互相刺激,牙買加才能一直在短跑項目領先全世界。
2014年以前,歷史上只有87人次在100公尺跑進9.85秒,其中牙買加就占了64%。
牙買加這個國家有一項為全國頂尖短跑選手舉行的冠軍錦標賽,從1910年延續至今(已超過百年),最終演變成為該國每年最大的體育盛會。每屆比賽能夠吸引大約2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短跑精英參加,而且門票早早就銷售一空。
賽事激勵了很多牙買加孩子從五歲就開始參加短跑比賽。短跑選手是全國的英雄,在牙買加是最閃耀的運動明星,經常成為媒體頭條與海報看板人物。牙買加國際機場就是以短跑名將諾曼.曼利的名字命名(Norman Manley International Airport),曼利曾在1912年奧運會100和200公尺的比賽中有過上佳表現。
肯亞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頂尖長跑好手,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作者亞德哈羅南德‧芬恩提到,肯亞有數量龐大的長跑訓練營,只要想加入訓練營就必須離家,吃住都在裡面,教練要求必須全心投入。目的就是要跑者和外在的世界切割,擺脫家庭或親友的干擾。
每個訓練營都有程度之分,10公里32分左右的都會待在同一個訓練營裡一起訓練,當你進步到30分之後就會被要求進入到其他同等程度跑者的訓練營,只要你在這個訓練營中變成最強的,就必須到下一個同等級的訓練營中,教練不會說:你是我訓練出來的所以必須一直跟著我。他們知道選手要進步,就必須跟同等程度的跑者一起練。
在肯亞,只要練出成績,就有機會出國比賽拿獎金,最強的跑者可以參加世界盃和奧運,拿牌後國家發送的獎金和福利將讓他們下半輩子都不愁吃穿。最重要的是他們退役後仍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因為長跑文化制度的完整,他們可以透過各種管道把自己的經驗、知識與訓練方傳承給年輕的跑者。
不同的文化篩子,留下不同的基因因為牙買加文化篩出短跑好手,肯亞文化篩出長跑好手的例子,就像臺灣文化篩出許多棒球好手與世界級的數理人才一樣。
臺灣人也有長跑好手的基因,只是我們無法把它篩出來訓練,就算幸運找到了,也沒有好的制度來栽培他,就算有制度了,因為社會地位不高將來沒有前途,願意全心投入的人當然不會很多。
![]() |
日本的實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肯亞和衣索匹亞(圖取自Pixabay) |
日本的實力何以在全世界排名第三
以日本為例,和我們一樣都是黃皮膚,人種相近,但他們的長跑實力強過我們一大截,也曾出過馬拉松奧運冠軍。日本的馬拉松實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肯亞和衣索匹亞。引用本書裡的一段話:「2013年,沒有一位英國選手能在馬拉松賽中跑進2小時15分。在美國,有12位男子選手跑出這項成績。但在日本,一個人口不到美國一半的國家,跑出這項成績的男子選手數是52人,超過美國的四倍。」
而臺灣在那一年,沒有任何一位跑者跑出這個成績,應該說:只有一位跑者(許績勝),在日本創下2小時14分35秒的臺灣紀錄,而這項紀錄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1995年2月5日)。
拿我們的10公里成績來跟日本相比時,結果一樣難堪。臺灣從沒有跑者在29分內跑完10公里,而日本,在同一所大學(青山學院),同一年中,就有10位大學生可以跑進29分以內(他們10人的最佳紀錄分別介於28分24秒到28分58秒之間)。也就是說,臺灣二十多年沒人可以打破的國家紀錄(29分12秒),日本的其中一所大學裡就有10個人可以輕易打破。
我們的長跑成績跟日本相較起來,天差地遠。
原因當然不是基因,不是飲食、氣候這等次要因素,更不是訓練方法或運動科學,主因還是「文化與制度」。
訓練法當然很重要,但沒有好的長跑文化為基礎,再好的營養、環境、裝備或訓練法都沒用。還是老話,文化與制度才是關鍵。
25歲之前,跑步選手就完蛋了?!
作者芬恩之所以會寫這樣一本書,是因為看到YouTube上的一段半馬終點線的影片,而對日本跑者興起濃厚的興趣,為什麼這麼小的一個亞洲國家的跑步實力可以如此強大,甚至比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強呢?後來他發現,日本跑者之所以強,是因為他們深厚的長跑文化與制度。他們的職業跑者數量也堪稱全世界之最。
但芬恩也提出質疑,為什麼日本整體的跑步實力這麼強,卻沒有任何一項跑步的世界紀錄是由日本人保持的呢?
從其中一段駐日訓練的肯亞跑者和芬恩的對話中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住在日本的肯亞跑者說:「訓練啊,不好,」
他一邊說,一邊搖頭:「這裡,他們都很愛運動員,實在令人驚訝。超越任何國家,比肯亞都愛。但訓練不好。」
「如果他們像肯亞那樣訓練,所有世界紀錄都會是日本的。」
在訓練的環節出了什麼錯呢?
「他們年紀太輕時,訓練太多,」他說:「我在奈洛比(肯亞的首都),1萬公尺的最好成績是28分52秒。在日本3年之後,只進步到28分32秒。我是今天跑最快的,但在兩天後,星期三,我得跑另外一區,再跑17公里。然後的星期天,我還有一場大學的驛傳大賽。」
「在日本,25歲之前,跑步選手就完蛋了。他們在年輕時訓練太嚴,而且全都跑在柏油路上。」
讀完本書,我更深刻了解到日本長跑實力之所以強大,並非科學化訓練,當然更非日本人有異於其他國家的長跑基因,文化才是一個國家運動實力強盛的關鍵。
如果沒有正向的跑步文化,不管基因或科學化訓練再好都沒有用。日本的訓練方法很傳統,而且存在許多土法煉鋼的缺失,正如作者所見,日本訓練跑者的方式過於霸道與不夠科學,這的確會縮短跑者的運動生命,也限制了日本跑者的成就。
但跑步在日本不只是為了健康與成績,而是一種鍛鍊靈魂的技藝,更是一種修練自己成為圓滿之人的道途。也許日本人內裡所追求的並非實質的成績,而是「道」的境界。
跑步只是橋,也許金牌並非最終目的,和諧與圓滿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