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法國人嗎?原來他們很矛盾,又個人又博愛



從周品慧眼中的真實法國,法國文化背後「浪漫中的嚴謹」,有了更為獨到細膩的體悟與看法。

法國人是世界有名喜歡抱怨的,一天到晚為了大小事不斷碎碎念,你爭我吵的,芝麻大的事都可以吵到臉紅脖子粗。
法國罷工全球聞名,不管左派、右派,只要政府想到任何改革方案,各行各業的工會馬上籌備遊行示威。然後,政府官員和反對團體各自上電視,或在報章雜誌上解說辯論,你來我往,好不熱鬧。罷工最嚴重時交通癱瘓,學校關門。可憐的上班族每天要花好幾個小時來回,可能清晨4點起床搭便車,或者步行上班,許多住的遠的人半夜回到家,清晨又要起早趕路。
在這麼辛苦的情形下,想必怨聲四起,引起公憤吧!事實並非如此。當然攻擊工會的大有人在,但也有另一部分的人即使是罷工的受害者,卻表示能夠理解工會希望爭取的權益,並強調罷工權是神聖的,完全尊重並支持這個前人辛苦爭取到的權益。如果你看見巴黎市西火車站26個月台擠滿人,等待那望穿秋水、遲遲未來的火車,你會萬分驚訝於這些平常吵吵鬧鬧、桀驁不馴的法國人怎麼會如此乖巧有耐心?他們上了一天的班,滿臉倦容,但靜默和秩序卻超越了所有想像,這看來是法國人矛盾的地方,但在我眼裡,卻是法國人真正浪漫之處:他們可以為了一個理想或信念,犧牲現實上的不便和困擾。
法國人認為,不管是有形的物品,或是無形的人生都要有「活過的痕跡」,才算得上有生命力。
法國人認為,不管是有形的物品,或是無形的人生都要有「活過的痕跡」,才算得上有生命力。

看事情不會只用道德標準

許多人來到巴黎,常被街上或任何公共場所一對一當眾親吻的情侶嚇到,非常不習慣,法國人自己卻視而不見,習以為常。亞洲人對這種行為通常以開放、隨便來形容,但若深入探討,這其實是他們經過幾百年來,歷經許多哲學家、文學家的思考、爭辯,最終得到的徹底思想自由。在法國人的觀念裡,情感表達方式是個人選擇,出乎自然,與道德規範全然無關。
這也是他們對於公眾人物隱私的包容度很高的原因。雖然他們是傳統的天主教國家,但對於公私領域的道德是非卻分得非常清楚,不會輕易將一個人惡魔化。
舉例而言,元首有情婦屬於個人私領域,與身為政治人物的他是分開的。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有不少緋聞,交往過女明星、女作家,外頭還有私生女,如果是在台灣,早受到輿論譴責而下台,但法國人卻覺得那是密特朗的私事,不會加諸社會道德框架,也不會與他的施政表現混為一談。一般媒體也存在一種潛規則,不會刻意放大這方面的報導,法國民眾看了這種新聞頂多聳聳肩,撇撇嘴,當作茶餘飯後的八卦閒聊,不會群起撻伐,更不用說辦聽證會或罷免了。
但是,政治人物若是貪汙就要下台,因為這已是公領域的範疇。
我從法國人身上修正了道德的這把尺。他們看事情不會只用道德標準,而不討
論人性的問題;解析事情不會落入黑與白的二元對立,單單只看好的一面,或是只看不好的一面。
比如,兩人的感情出現了「小三」。
台灣社會和台灣女人對小三的檢視很嚴格,小三被當成是惡魔的化身,是所有錯誤的製造者,是所有女人的公敵。但是,法國女人不會這麼看待這件事,她們反而會想知道出現小三的原因,跟先生或男友討論兩人之間到底發生什麼問題?也許是自己出了問題?解決的方法是什麼?是先分開冷靜,還是尋求婚姻諮詢?她們當然會痛苦、會嫉妒、會憤怒,但小三只是妳先生愛上的另一個女人而已,她不一定是勾引妳先生的單一方。
法國人對人性比較包容,也許有人把它稱之為「開放」,也或者是他們看透了人性,知道忠貞不是輕易能做到的,這或許也是因為,法國人基本上對人性抱著悲觀的態度吧。

允許人們有不同的聲音

法國非法移民眾多,許多是從中東、非洲、亞洲經由各種人蛇集團潛入法國,有些人的目的是經由海底隧道,偷渡到英國,但成功率不高,在隧道起點就被攔截下來。法國政府無足夠警力每天和這些人玩捉迷藏,所以在法國北部地區,許多難民聚集在野外,搭帳篷暫居。許多人道慈善機構如紅十字會等都會出面公開濟助這些離鄉背井,搏命一擊的非法移民,也有當地居民私下偷偷相助。電視曾報導有些法國人定期供應水果、帶他們回家洗澡換洗衣物,也有人每隔數天就提著塑膠袋蒐集十幾支手機,帶回家充電。
記得有一年,法國政府移民局曾放言,根據法律規定將提訴這些幫助非法移民的法國人,一時之間引起公憤,輿論大肆討伐,紛紛指責懲罰善行是違反道德精神的舉動。移民局長不得不公開聲明,這項措施是針對幫助非法移民的人蛇集團,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右派的法國前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上任後,計畫整頓法國非法移民充斥的亂象,提出外國移民子女來法依親的規定,也就是說,凡申請依親的子女都需經過DNA檢測。此方案一出又受到媒體、知識分子以及一些人道組織的反對。
他們的理由是父母子女的關係並非只建立在血緣上,有些配偶前一次婚生子女,經現任配偶認養後,在法律上也是正式子女,且經過多年撫養關係後也形同親生子女,將他們拆散是不人道的。
法國有眾多餐飲業或建築業雇用了非法移民,這些移民利用偽造身分證求職,領薪後也依法繳交所得稅、社會保險金等,可是數年後,他們仍沒有合法身分,於是集結全面罷工,要求政府核准正式居留證。許多法國人同情他們的遭遇,紛紛紛指責這些老闆明知故犯,趁機以此低薪剝削勞力,並加入他們的抗議行列。
有一年,法國市區歌劇院附近的廉價小旅館發生火災,死傷十幾人。原來,其中住的並不是觀光客,而是低收入的外國移民。政府因為沒有足夠的國民住宅或收容所可以容納這些低收入的移民家庭,只好租下設備老舊簡陋的小旅館來安頓。火災發生後震驚社會,許多法國人指責政府不該把「人」安頓在那種不是「人」住的地方,輿論又是一陣撻伐,電視不斷報導,許多慈善協會不斷呼籲維護移民的權利。
當然,標榜民族主義的極右派仍有一定的選民支持,法國的種族歧視問題也時有聽聞。許多阿拉伯裔或非洲裔的移民甚至第二代,常常指控法國警方有明顯的種族歧視,因為每次街頭臨檢首當其衝的就是這兩種人,有些敏感地區的犯罪案件也以這兩種人居多。
但可貴的是,這個社會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有不同的聲音,人們很少會被單一的價值觀淹沒。就像政府的執政黨,永遠有在野黨督促鞭策。即使無法完全扭轉,但總有另一種聲音不斷提供人民不同的資訊和另類的思考方式。他們在探討問題的時候,也常常會從法律、人性、道德等各種不同角度來做全方位的思考。

<文摘要來源>


《巴黎上車 台北到站:那些法國教我的愛、自由與家傳美味》
博客來:http://bit.ly/2qHiOcH
誠品:http://bit.ly/2qHiZVE
金石堂:http://bit.ly/2pl5WEz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qQVc1Z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pVXldu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