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馬鈴薯不叫「洋芋」,改稱「土豆」。
世界多變化,每個人圓夢的方法千奇百怪。只可惜,現代人總愛從眾、懶惰、求全,熱衷人云亦云。旅遊衛視董事長韓國輝大叔說:所謂的約定俗成標準答案,往往是在閒扯淡。
1832 年,一個名叫琳賽的英國人乘坐「阿美士德」號商船來到上海,耳邊不斷響起的是「外夷」、「鬼子」等稱呼。琳賽極為不滿,隨即在上海道台打了一場關於「夷」字的官司,按他的觀點,充滿敵意的「夷」應該被禁止。這場官司以1858 年6 月簽署的《中英天津條約》收場,其中第51 款稱:「嗣後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夷字。」只是,即使英國人打贏這場官司,但除了上海之外,中國其他地方的人依舊照叫「夷」不誤,而上海人則在稱謂方面則開始有了細分法則:英國人稱為「大英人」,法國人是「法蘭西人」,美國人則為「花旗人」,至於德國人則稱為「迦門人」,甚至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夷場」也被「洋場」替代了。
上海與「洋」的關係,從那個時候起便已初見端倪,不僅普通上海民眾開始強烈感受到西方文化衝擊並且溫和接受,整個上海的文化也因為做為通商口岸的特殊地理位置,進而顯得微妙起來。100多年之後的今天,每次前往上海出差或與上海市民聊天,總是還能感受到,上海人始終逃不出「洋氣」這個概念。
上海外灘的各國際企業高樓大廈群富麗堂皇,也稱為「十里洋場」。 |
大家不妨假設一個場景:晚上7、8點,你依約來到外灘,走進某一家選定的法國餐廳(或西班牙餐廳)。接待你的可能是一位穿著黑裙、臉上帶著精緻妝容的東方美女,也有可能是一位西裝筆挺、完全不會說中國話的西方帥哥。他們詢問你的預訂資訊,待你報上名字,把外套交給他們,然後便被領到指定座位上就座。
如果你的朋友還沒到,你會開始隨意看看窗外景色,遠眺燈火輝煌的浦東新區。1995年投入使用的東方明珠塔已佇立在那裡20多年,旁邊是無數座直沖雲霄的摩天大樓。88層樓高的金茂大廈、101層樓高的環球金融中心,以及樓高118層的上海中心大廈,一個賽一個地代表著現代與未來的變遷⋯⋯。
服務生輕聲喚你,你回過神來,發現朋友到了,你起身,上前擁抱或握握手。拿起一定印有英文翻譯的菜單,輕鬆點菜。餐畢後,朋友問你要不要去旁邊的外灘再喝一杯,你點頭應允。去到那裡,有爵士樂或藍調風格的現場駐唱,外國客人很多,不少人都是精心裝扮前來的。而在小酌一杯後,你回到酒店休息。
這是很典型的上海之夜。
洋氣還是土氣?見仁見智
都市奇觀、國際化的餐飲服務與酒吧文化、標準化的國際連鎖酒店,確實夠洋氣了吧?只是若按照這樣的方式來理解上海的洋氣,未免有點膚淺了!第二天醒來後處理完公事,你還可以來半島酒店喝個下午茶。大廳裡的某一個角落還有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合奏,桌上擺著一個個精品包包,因為出入飯店的貴婦名媛們人手一定要拎著,那些一看就能買下一台車的包。直到有一次,我終於忍不住和一個上海女孩抱怨,她驚訝於我的不解,說道:「啊?你應該要懂的呀,去半島酒店就是要拿著名牌包,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呀。」我推想,這算是某種身分象徵或飯店入場券的概念吧!
但我願意更進一步地解釋,若只按照上面的方式來理解上海的洋氣,未免膚淺。如果我們能透過表面上的那些花俏,再往深處看一下,你可能就會看到上海人更「洋氣」的一種「合約精神」。
任何一個和上海人談過生意的人都有可能領教過這種契約精神,在前期的談判過程中,他們恨不得「煩」死你,條件和細節逐項細談,甚至會細到讓你讀起來都嫌麻煩。但值得敬佩的是,一旦合同簽好,進度走到執行階段,上海人總是會用非常強的執行力去實踐這個合同精神。這份精神和上海的歷史演進關係密切。回首往昔的十里洋場,當時的上海人是第一批和外國人打交道的中國人,這層關係深深影響了後來上海的商業環境和人們的商業意識。
「洋氣」是什麼?身為一個凡事認真的人,我總想弄個清楚,但卻總是不得要領。直到有一次,偶然間和一個來自南方的朋友聊起這個話題,他問我:「土豆在你們家鄉叫土豆,但在我們這裡就叫洋芋,但指的都是同一個東西,那你說,這東西到底是土氣還是洋氣?」我當時聽完一笑,轉發一條簡訊給一個上海的朋友:「在上海的超市裡,土豆多半是叫土豆,還是洋芋?」而我得到了對方接連兩條簡訊回覆。
第一條是:「這是什麼問題?」
第二條是:「當然叫土豆。」
<文摘要來源>
《別生氣,我又不是在說你!》博客來:http://bit.ly/2qJS0Yr
誠品:http://bit.ly/2qR1jED
金石堂:http://bit.ly/2rL6eqN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qR4zji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rce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