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村上春樹一樣成為職業小說家?去跑步吧!
我們一次又一次信守承諾,就成為一種品德,品德不是只說空話,而是在現實生活中養成習慣。
村上春樹曾是一家爵士樂酒吧的老闆,白天賣咖啡,晚上供應烈酒。他以前每天抽100支菸。現在他是日本當代作品最暢銷的小說家,常跑馬拉松,而且很早睡。村上生活中寫作與跑步形成的平衡,印證了體力與耐力對心智的重要性。我們總說某些職業是「勞心」工作,但事實上,還是需要肉體配合。他的生活型態也體現出養成運動習慣對生存的好處:使人在生活中更有骨氣、更能堅持。每週定期去健身房或運動步道報到,可以幫助我們免於「脫離常軌」。
運動也是一種鍛鍊,讓你工作更有效率,提升專注力、應對問題的能力、工作時的精力。 |
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讓我們回到1983年,流行樂團杜蘭杜蘭(Duran Duran)的歌在廣播裡全天放送,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正在慢跑,他打著赤膊,有點曬傷,沿著希臘的一條高速公路往前跑。這可不是隨便哪條路,這是馬拉松大道(Marathon Avenue),連接雅典和著名的馬拉松市,西元前490年,雅典人就是在這裡和波斯人作戰得勝。如今路上沒有任何波斯人,只連續遇到3隻狗和11隻貓的屍體。生性精明的希臘人午睡過後準備回家,與此同時,村上春樹正自己立下的目標:在乾燥的高溫下跑完25英哩(約等同於40公里)。村上一大早就開始跑,可是陽光迅速變得刺眼灼熱,必須一直喝水。他在心中幻想著冰涼的啤酒向前跑,皮膚上布滿汗水蒸發後留下的鹽粒。
跑到接近馬拉松市的時候,村上已經很不耐煩,他不爽坐在廂型車裡朝他拍照的報社記者,不爽用輕鬆的語氣鼓勵他來跑這一趟的雜誌編輯,連對路邊吃草的綿羊也看不順眼(「到底誰需要這麼多的羊啊?」)。
村上連續跑了將近4小時,滿身大汗又被曬得發痛,終於抵達終點線。他想要最後衝刺一段,但是沒有辦法。他寫道:「覺得全身的肌肉好像被用生鏽的鉋子削著一樣。」
他慢慢跑到終點,在跑馬拉松,就在馬拉松的起源地(雖然移動方向相反)。這時候是盛夏,當地人都說他這時候跑步「簡直是瘋掉了」,但是他堅守大口灌下(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喝的)啤酒,終於可以心滿意足地休息:「真要命,不用再跑了。」
當然,這是指直到下一次馬拉松比賽之前。過去20幾年來,村上春樹幾乎每年都參加一次馬拉松(有一年因為生病沒有參加,但同年他挑戰鐵人三項成功。)他為了馬拉松去夏威夷和麻州劍橋市受訓,每週至少跑36英哩(約等同於57.6公里),只休1天。他練跑不分季節,曾在地中海的陽光、波士頓的綿綿細雨、紐約迎頭吹來的強風中跑過。無論忙碌、壓力、受傷都不能阻止他。他在日本跑過一次超級馬拉松,這種賽事需要一鼓作氣狂跑60英哩(約等同於96公里),跑到最後,這位小說家完全進入「自動導航」模式,像機器人一樣麻木地跑到終點。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書末,他說如果要寫自己的墓誌銘,他會用「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跑步跑成經典作家
為什麼村上春樹要跑步?以他的例子而言,每天跑步和職業有關:他是個作家。也就是說,多動身體對心智有益。首先,村上很享受慢跑時心靈「閒適」的狀態。這種狀態不是腦中完全一片空白,他會想想天氣、想到快樂或悲傷的事、突然想起某段回憶。他也會思考正在跑步這件事,想像跑完全程的場面,比方說跑後暢飲啤酒,或在途中遇到漂亮的金髮跑者。(「如果沒有一點這種喜悅,可能沒辦法每天早晨跑步。」)他也和自己及自己的身體對話,企圖讓身體不再痛苦、疲累、焦躁。不過,就像前面說過的,他的思緒來來去去,沒有什麼邏輯。這就是跑者的遐想狀態,所謂的「暫時性額葉功能低下」。和進化論之父一樣,小說家村上也喜歡一個人運動。
跑步讓村上維持體格強健,這一點對寫作來說也很重要。如果把《挪威的森林》和強健體魄連結在一起,聽起來可能很荒謬,但是作家對這一點深信不疑。村上認為「持續力」是成為作家的關鍵要素之一。寫作當然是勞心工作,需要思考、回想、創造的功夫。
但是寫出一本書的過程可不止發生在「腦子裡」,整個身體都得投入創作才行:枯坐數小時,在筆記本上塗塗寫寫,努力克制坐不住的感覺;因為焦慮激發胃酸分泌而胃痛、因為整天盯著眼前的白紙或螢幕而頭痛眼痠。大腦也需要精力,不可能經年累月每天都長時間保持專注,這樣會耗損很多腦細胞。村上寫道:「身體雖然沒有實際移動,但那剝削著骨肉般的勞動卻在體內不斷地動態進行。」
<文摘要來源>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運動鍛鍊你的思考力》博客來:http://bit.ly/2qyegVr
誠品:http://bit.ly/2qy6pHf
金石堂:http://bit.ly/2q34041
ePub電子書:http://bit.ly/2qAfUGp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qAg54e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qA8C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