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好點子 跟圈外人聊天更管用



舒適圈讓人有安全感,卻不是找靈感的好地方;想突破瓶頸嗎?試一試,多跟圈外人聊天。

據《科學人》(Scientic American)雜誌研究,正常人每天平均大約會說16,000 個字,而且說話對象竟都集中在非常小的同一群人之間反覆談話,且人數只有約7到15人。
《是你讓工作不一樣──創造影響力的5個改變配方》一書指出,事實上我們最常談話的團體(也就是俗稱的小圈圈)甚至更小;有大約80%的時間,都和同一群5至10個被信任的知己、盟友、朋友說話。
也就是說,你一天說的16,000 個字中,有近13,000 字都是跟非常小的朋友與心腹圈對話。這個舒適圈可能是你最親近的同事、團隊、家庭與朋友所構成。書中建議,一個傑出的工作者應該要踏出這樣的舒適圈,多找圈外人聊天才可能得到更多不同的刺激。
時報出版--是你讓工作不一樣--舒適圈
離開舒適圈,聽聽圈外人的聲音,才可打開視野,得到更多不同的刺激與靈感。(圖取自pixabay)
所謂圈外人,就是平時不會和他們談論工作的人,可能是一起吃午餐、在別的部門工作的朋友,也可能是全然的陌生人;是誰都好,就是不要那1300字對話的對象來源。
最客觀的觀點不會來自我們最親近的人,而會來自外人。我們會在外人身上找到不同的思考、意想不到的問題、新鮮的點子、不同的意見,以及不一樣的專業能力。
傑出工作者為何要走出對話舒適圈?下面這個案例絕對可以讓你大腦小小震撼一下。
《是你讓工作不一樣──創造影響力的5個改變配方》一書指出,當你聽到「蚊子」兩個字,心中第一個想到什麼?嗡嗡叫、癢死了、被咬、鮮血、害蟲、驅蚊液,應該是最容易聯想到的。
好,再聯想的更遠一點。叢林、沼澤、蚊帳、亞馬遜、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應該是可能出現的字眼。
我們的大腦聯想到的東西往往是來自過往經驗,我們常常習慣以固定模式與已知概念想事情;因為熟悉度戰勝一切。
好。再來一個名詞─塑膠袋,你會想到什麼?購物?提把?破掉和裂開?回收?再聯想得遠一點呢?可能想到:窒息、兒童警告、三明治。
現在,你會將塑膠袋和蚊子想在一起嗎?你的腦海裏應該沒有任何可以立刻想到的自然連結。下面的故事,可要仔細聽囉~
朱莉亞(Julia)和擔任新生兒醫師的丈夫提姆(Tim)曾遊歷非洲。他們為了學習嬰兒照護與人道議題造訪烏干達與肯亞。當他們參觀肯亞蘇布卡(Subuiga)的愛滋診所與孤兒院時,孤兒院院長帶他們走一趟村莊。
院長指著滿地都是的塑膠袋說:蘇布卡沒有收走垃圾的垃圾車,也沒有掩埋場,這些袋子無處可去。幾個腦子動得快的年輕人蒐集這些垃圾袋,製成足球替代品,但地上依舊滿是袋子。
院長說:「每一個塑膠袋都會永遠在那,每一個都會變成積水的地方,這意味著這些被丟棄的塑膠袋,全是成千上萬蚊子的溫床,而蚊子會傳播瘧疾,也就是肯亞最致命的前三大疾病。」
千分之一秒之間,那場對話讓塑膠袋與瘧疾在朱莉亞與提姆心中,產生新連結。在那一瞬間,他們得知一種關聯,那個關聯在幾年前由肯亞環保人士暨諾貝爾獎得主旺加里.馬塔伊(Wangari Maathai)首先提出。「塑膠袋」3個字在這裡已經和蚊子、肯亞與瘧疾成為必然聯結。朱莉亞跟先生提姆若沒有來到這裡聽到院長的解釋,一輩子也無法將塑膠袋跟蚊子聯結在一起。這個簡單的例子告訴我們談話擁有力量,那是打開心胸、帶來點子的工具。
新鮮的點子源自得到新連結。當我們知道的事,碰上別人知道的事,就會出現新連結。這是在日常之中未充分利用的簡單概念。
不論何時何地,每當擁有不同背景的人一起聊天,就會冒出似乎可行、令人意想不到的點子;和他人對談,是傑出工作者工具箱裡的基本配備。(以上摘文取自《是你讓工作不一樣──創造影響力的5個改變配方》一書,時報文化出版)
時報出版--是你讓工作不一樣--舒適圈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