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生勝利組嗎?為你的職場成就下定義
人為什麼要工作?在你的職業生涯中,工作對你來說的意義是什麼?
經濟學者的說法:養家活口→勞力換薪水企管學者的說法:生存→免於匱乏的自由→社會親和→自尊→自我實現
真理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伍忠賢認為,經濟學者的說法「太簡單」,企管學者的主張輕全面,因此他寫出職場黃金課課程,從挑對行業、能力提升以致職級的提高,都有全面性的討論。當然,在規劃課程時最好都要預設目標,在企管的「目標管理」管理技巧中,強調目標要越明確、可衡量才越具體,也才能做「數字管理」。同樣的,如何衡量一個人在職場是否成功?
每個人在職場上追求的價值不一樣,你是外控還是內控? |
一、外控型的人在乎社會標準
大部分的人都是外控的性格,在乎世俗眼光、旁人指指點點,因此出外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是穿給別人看的,希望「穿出品味」、「穿出身價」等。連穿個衣服都這樣「為悅己者容」,更何況是工作是為了馬斯洛需求層級的第二層「自尊」,俗話的說「有面子」。
1.名車、豪宅與名牌以突顯身分地位
美國紐約市等許國家大城市都有同樣的街頭實驗,一位30歲男生假扮成遊民路倒,幾乎不會有人去關心;當他穿西裝後路倒,10位路人至少有4位路人會去關心。世俗價值觀大都是「笑貧羨富」,有些父母把小孩送到「貴族」學校(主要是私立且學費高的中小學),便是希望有機會攀龍附鳳,或突顯自己有錢讓子女唸「貴」的學校。
2.成功由別人界定
為了讓自己在父母(光宗耀祖)與家人(例如驕其妻孥)、鄰居、同學、朋友、同事前有面子,於是必須「炫耀財富」,1980年代是穿名牌服飾、1990年流行開名車、21世紀初流行豪宅;都比完了,2010年起,比子女唸美國長春藤名校碩博士,與自己的豪華旅遊(例如北歐豪華遊輪10日遊,團費30萬元,台灣1期只有10個名額)。「活在別人掌聲中」,對社會不見得是壞事,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想在社會中「當老大」的動機,會激勵許多人「向前衝」,社會就這樣進步了。但如此「忘了我是誰」(校園民歌,原唱王海玲),也讓有些人偏離自己的軌道,例如「悔叫夫婿覓封侯」。
二、內控型的人:追求理想
內控型的人佔人口比重2成以內,依馬斯洛需求層級的動機硬分成兩中類:第五層自我實現、第四層安全。1.馬斯洛需求層級第五層:自我實現動機
內控型的人主要是為了完成人生夢想,這分成兩小類。
●公益
像蘋果公司創辦人史蒂夫‧賈柏斯人生目標是「改變世界」,持續推出革命性產品iPod、iPhone、iPad,是千古罕見的企業家。
●私益
私益型的自我實現動機的人會在乎「名」(成功一定在己,希望留名),也在乎物質生活。
2.做自己的人
「做自己」並不容易,人大都有父母的期望,又怕妻小生活過不好,至少在精神、物質上要達到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第四層級安全動機。
人天生稟賦(包括父母家世)、後天遭遇各不相同,職場是否成功,以是否達到自己設定目標為準。如同每個人下班後回家,每個人的家都不同,「回到家」便是成功。
「做自己」有可能笑罵由他,有時會被批評是「自我感覺良好」。
三、50歲做分水嶺
《論語》〈為政〉篇中「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這可說是許多人職場的指北針,對於50歲的人來說,比較能體會職場「長日將盡」,能接受這一生職場「已到頂」,會找些理由,不會再苛責自己。過了50歲,有較高比率的人會由外控型的人變成內控型的人。<文摘要來源>
《一輩子要學會的職場黃金課—7堂課保證你工作事業都順利》博客來:http://bit.ly/2qMqTdV
誠品:http://bit.ly/2r7rXvH
金石堂:http://bit.ly/2rGzAGx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qK33kR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q0vyM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