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人類食物史,早餐的出現竟然跟新石器革命有關?
原來,早餐是這樣誕生的!一起追尋從3千年前就開始演變的早餐故事....
人類食物史上最偉大的一項革命,就是新石器革命—與「革命」字面意思不同,其實這段過程耗時漫長。人類革新了飼養動物、栽種作物和貯存農產品的三大習慣前,並不知道下一餐會從哪來。當時可能仰賴狩獵時運氣好,也可能靠路邊發現的香草、水果、花卉、幼蟲、昆蟲來賴以充飢。男人供應烹煮獵物肉品,而小孩和女人採集來的食物則由女人負責烹煮。
早餐也有大學問,一起閱讀集結世界各地的早餐故事,來一趟富含文學與趣味的世界早餐之旅! |
新習慣帶動新石器革命的到來,引領世界各地在不同的時間點進入新石器時代。而在某些地方,人類不採納這種習慣,繼續沿用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方式生活。即使新石器革命有其效果,但也並非是立竿見影的。可以不栽種只要貯藏作物就好:既然蜜蜂和松鼠會這麼做,人類又何樂而不為呢?在想到肉品可醃製風乾作保存之用前,你能先飼養動物當作肉品來源。但換成是作物,若沒有儲存方式就無法大量耕作,由於幾乎所有主要作物都有季節性,不能即刻吃掉的作物若未經貯藏,就等同耕作的辛勞全都浪費殆盡。學會貯藏榖物後可能又會發現,若宰殺幼小的動物,能夠獲得大量易烹煮與消化的肉品,因此省去飼養牲畜的力氣。而由於動物繁殖有季節性,所以一旦學會貯藏與保存肉品,就可以按照這種方法進行,避免過度的浪費。
知道如何貯存肉品和麵粉後,每天早餐就有培根和麵包吃了。這種作法很可靠,早餐能在一大早工作後重新賦予人類體力,補充在田裡工作一天所需的營養—直到某年五榖不興,或貯存的肉品和麵粉消耗殆盡,抑或被敵人趕出家園,整個系統崩壞,饑荒就會降臨。新石器時代的開端到《憤怒的葡萄》之間,存在著一種直線關係。
早餐出現前是什麼樣子?
假設新石器革命前還沒有早餐好了。人類學家很少討論這一點,這並不表示我們想得比人類學家快而遠,能在他們想到前便提出關於早餐的問題,反而意謂著他們覺得這問題太明顯而瑣碎,不值得認真探究。人類學家透過觀察,注意到某個族群有早餐習慣,他們會以用餐時間、食物內容、男女小孩間是否有差異,來描述這種習慣。但在狩獵採集族群之中,他們的生活方式比其他現代人接近舊石器時代人民,而人類學家並未描述他們的早餐。由於人類學家觀察力犀利、敏銳、身體健康,跟大家一樣也喜歡早上吃可頌、喝一杯熱巧克力,所以我們不得不假定,狩獵採集的族群並不吃早餐,所以人類學家才會隻字未提。
剛開始,我指望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能幫上忙,他在遼闊的亞馬遜盆地蒐集大量關於人類思想的資料(尤其是關於食物的思想模式)。在這地區,很多人種都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像用餐時間這類的行為模式一定會反映在思想模式上。然而,不巧的是在李維史陀的四部《神話學》(Mythologiques)中,關於用餐時間的問題—不是用什麼方式、在哪裡吃什麼,而是一天內用餐的時間與規律性卻少有著墨。李維史陀的母語法文「早餐」(petit déjeuner)這個詞一次都沒出現過,除非這純屬我個人的誤解。而20世紀用指「午餐」的法文字「déjeuner」也難見其蹤跡。這裡,我想並不表示李維史陀在原始來源中,沒注意到當地是否存在有早餐或午餐,也不是指他們對這兩種正餐沒興趣,而是在狩獵採集的族群中,早餐本身就是不存在。
原因很明顯,同時也解釋了沒提及午餐的原因。對現代狩獵採集的族群,及尚未進入新石器革命、年代遙遠的史前人類而言,他們沒有農業生產和季節性剩餘作物,當時尚無貯存食物的系統,每天多半時間都在採集、狩獵食物,任務結束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煮食剛採集到的食物。隨著寒冷季節到來,天色愈晚愈魆黑,採集食物自然而然跟著結束,因此可以順理成章地說,接下來的正餐就叫「晚餐」。而在炎熱季節,沒有必要一整天都在採集食物,因此自然在正午,也就是炙熱達到高峰時結束採集;下午則隨性煮食,但稱為「午餐」可能不太恰當,因為這是一天最主要,甚至可能是唯一一頓飯。
<文摘要來源>
《早餐之書──一場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早餐之旅》博客來:http://bit.ly/2pRHPSG
誠品:http://bit.ly/2pqwTtK
金石堂:http://bit.ly/2pqHR2n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qyovpV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pA2N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