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興亡,必有會計!史上第一件紓困案
任何一個精通國王帳冊的人,都會變得比國王更有力量!
一如法國,17世紀的英國也遲遲未能落實政府會計改革。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君主立憲制且有議會監督的國家,財務當責文化的形成一樣非常緩慢,過程中也是遭遇激烈的阻力,政治傳統脆弱的狀況未曾改變。君主立憲的精神是要對議會當責,但英國人卻花了超過150年來建立對皇家財務的監督機制。早在1644年,在一般大眾要求國家善加管理收入的呼聲下,議會就成立了帳目委員會(Commission of Accounts)。該委員會的主席是威廉‧ 普萊因(William Prynne),他是一名長老會領導人,向來高度關心國家的公共當責問題。他曾利用宣傳小冊批判皇家的權力,所以1634年時,被惹惱的查理一世(Charles I)憤怒地砍下普萊因的雙耳;也正因如此,帳目委員會從未獲得應有的政治關注。另一方面,勢力強大且身為國王盟友的克拉倫登伯爵(Earl of Clarendon)也擔心帳目委員會的存在,將讓議會獲得超乎正常標準的管轄權。一旦如此,克拉倫登眼中這個缺乏財務專業能力的實體,將可能無限上綱,進而威脅到國王的威權。儘管君主體制在1649年的內戰期間垮台,又於1660年在查理二世(Charles Ⅱ)的領導下重建,英國實質上仍舊未能建立任何財務當責的制度。因此在1675年,當議會要求國王提供皇室的完整收入及支出帳冊時,國王竟回應:「議會調查國王的金庫是很不尋常的事。」
原來,會計竟是塑造帝國、王國和整個文明社會的要素。 |
海軍財政長官是不懂記帳的瘋子
議會成員和國王的大臣們,都對國家缺乏合格會計師的現況感到憂心。海軍部秘書長塞謬爾‧皮普斯(Samuel Pepys,1633年至1703年)就曾感嘆,查理二世的政府缺乏會計專業人士。皮普斯在他著名的《日記》(Diary)中,定期討論國家和他自己的會計作業,例如他曾描述自己在財政大臣辦公室裡「平衡」他的「帳目」;另外他也提到,有一次睡前,他在家和另一名官員結清更多帳目,而他認為這些事「很困擾」。皮普斯擔心他的上司,掌管英國海軍的海軍部督察官山文治伯爵(Earl of Sandwich),或查理國王本人都不懂基本的會計。更糟的是,皮普斯認為海軍的財政長官喬治‧卡特瑞(George Carteret)閣下,是一個不懂得如何記帳,而且不認識任何懂得記帳的人的「瘋子」。換言之,海軍根本沒有人可以領導財務方面的作業。
儘管如此,查理二世後來還是察覺到改革國家會計作業可能對他有利,於是他在1667年為皇家金庫成立一個會計辦公室。雖然皮普斯原本對這個辦公室的功能抱持存疑的態度,但這個新財政單位終究順利聘請到幾個稱職的金庫秘書,而且他們的帳目記錄作業堪稱可圈可點。不過後來議會的成員又開始擔心,金庫的效率改善後,會讓查理獲得過大的權力,因為擁有優秀會計作業能力和健全財務管理成效的金庫,將讓查理有機會取得更多收入。就這樣,君主和議會都試圖利用會計的力量來實現某種目的,並基於各自的政治利益,呼籲建立當責文化。
1688年,在議會的要求下,前荷蘭最高行政長官奧倫治─拿索的威廉國王,和同為君主的瑪麗皇后二世(Queen Mary Ⅱ)在一場所謂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的血腥政變後,驅逐查理的兄弟暨繼位人天主教徒詹姆斯二世(James Ⅱ);接著威廉和瑪麗根據一套將容忍異教、保護新教徒和商業利益等奉為神主牌的議會憲法來治國,而且要求所有重大的皇室決策,都必須經過議會同意。大致上來說,這個全新的君主國的支持者是各城市中具備商人背景的輝格黨(Whig);國王仰賴這一群新都會菁英來抗衡代表地主階級的托利黨(Tory),因為托利黨黨員多半較認同傾向專制主義的斯圖爾特王朝統治者。
權利法案明定國王財務當責
1689年的「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明訂君主在取得議會同意前,不得徵稅,而就理想狀態來說,國王和議會應該都能在這個法案約束下做到財務當責。另一方面,受約翰‧洛克有關政治自由的著作等刺激,國會鬆綁出版限制,媒體從此開始獲得相對的自由;不過即使政治變得更開明自由,外界還是難以有效約束並敦促政府在財務層面上當責。1698年,經濟學評論家、營業稅稅收官與托利黨黨員查爾斯‧ 達凡南特(Charles Davenant,1656年至1714年)試著計算公共稅賦收入,但他在他的《公共收入論》(Discourses on the Publick Revenues)中抱怨,「要查閱和收入有關的帳目時,遭遇極端大的困難和反對聲浪」;不僅是在查閱國家會計帳冊時遇到困難,他提出的所有要求都遭到拒絕。達凡南特認為,國家資金的公共會計作業,是治理一個成功的商業社會不可或缺的要素,因為秘密結帳的作法不值得信賴,而且會傷及國家治理與貿易的正當性。到安妮皇后於1702年當政後,議會的政黨政治已趨於成熟,代表自由城市的輝格黨,和代表傳統鄉村的托利黨彼此競爭,並透過各種宣傳小冊和辯論,討論這個新君主國的本質。隨著和公共債務、英法間之貿易餘額,以及和蘇格蘭統一的財務狀況等主題有關的辯論日益白熱化,托利黨控制的報紙《麥卡托報》(The Mercator)開始勉勵它的評論家,藉由「搜尋帳冊」來證明他們的論點。這樣的情境對精通會計的精明政治家來說,是個大好機會,因為他們可以善加利用大眾對國家財政的不滿,趁機嶄露頭角,為自己爭取利益。
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1676年至1745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崛起,他後來成為國庫首席大臣、財政大臣和大英王國的第一任首相,掌權時間達21年,創下歷史紀錄。他了解會計作業在政府內部的力量,而且也很懂得利用這股力量:不過和路易十四一樣,沃波爾後來也發現,優良的國家會計作業會產生一種討厭的副產品,那就是政治當責。
<文摘要來源>
《大查帳──掌握帳簿就是掌握權力,會計制度與國家興衰的故事》博客來:http://bit.ly/2qHaUAy
誠品:http://bit.ly/2rfNrCP
金石堂:http://bit.ly/2r7yMgq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qHjNKt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qHxJ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