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瑜伽很棒,但有些事你不能不知道....
任何時間點裡身體感受到如壓力、刺痛、麻木、疼痛和痠痛都是個訊息或警訊,必須加以重視,才能知道身體是否到達臨界點,是否有受傷風險或必須停止練習。
疼痛似乎常見於現代人的生活中, 或說生活很難避免疼痛的陰影。多數人聽到疼痛兩字就出現負面聯想。的確,在多數人的印象中,疼痛很多都是因為運動而來。事實上,疼痛是個放諸四海,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概念,且每個人也各有自己主觀認定的標準。有些人的疼痛清楚明確,也些人則模糊隱微。想討論疼痛,首先要看「是誰的疼痛」,還有疼痛是來自運動、疲勞還是生活模式等。正因如此,我想在此先定義「疼痛」,以免討論失焦。下面討論的疼痛,是依據當你運動/拉伸/健身時,當感覺不適,沒有信心繼續下去,於是決定停止運動並休息的那個關鍵點,也就是「疼痛的門檻」。
做瑜伽要小心,才能以動療癒身心,重新找到與身體自由、毫無疼痛的喜悅關係。 |
疼痛的3種類型
「解剖列車」系統創始人湯姆. 邁爾斯(Tom Meyers)曾界定疼痛有3種類別,第一種是進入體內的疼痛,例如車禍,或是騎車摔傷擦破手肘; 第二種是體內儲存的疼痛,例如手術形成疤痕組織,或是因脫水、消耗等造成肌肉筋膜扭曲而累積的疼痛,這種痛感常被人歸類為疲勞、痠疼,或是「沒力了」之類的感受,不一定會連結到疼痛。而第一種與第二種疼痛造成的身體組織緊繃與沾黏,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就形成第三種疼痛。如果你試過深層按摩,或是中醫的拔罐,就知道何謂第三種疼痛。10多年來的運動教學經驗,我看到後兩種疼痛類型無所不在。說到延展肌肉與拉伸筋膜,最受歡迎的運動形式就是瑜伽。想觀察身體組織相互連結的各種面向,瑜伽是最好的選擇。當人們伸展時,多少會感到緊繃與限制,這種緊繃、痠痛與疼痛的感覺,代表神經系統正在與你逐漸覺醒的意識相互溝通。
當你做到某個姿勢,等於鬆動了身體組織裡積聚的緊繃與痠痛,接著是釋放的過程。不過若是欠缺正確與謹慎的引導,練習者可能會為了減少第二種疼痛,而不小心造成第一種疼痛。最初,練習者並沒察覺自己「過度伸展」,但日積月累下來,直到真的造成損傷,才發現原來一直都練習過度了。
瑜伽可能帶來傷害?
2009年我回到台灣,繼續擔任全職瑜伽老師。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對瑜伽的印象就是「拉筋」。最初我覺得這詞滿有趣的,但經過一年的教學,我發現這個觀念無所不在,實在相當令人擔憂。我教過許多香港的外國學生,也在東南亞開過課,做瑜伽的好處,在西方經過健康雜誌與健身產業的推廣,已經十分普及,而數十年來大家也愈來愈了解,哈達瑜伽是一個訓練連結身心整合的運動系統。但醫療保健及醫界也不時有人提出警告,做瑜伽時若不注意也可能受傷。《紐約時報》2012年曾刊登一篇文章〈瑜伽如何搞壞你的身體〉,讓瑜伽更為聲名大噪(或說惡名)。
這篇文章循序漸進,旁徵博引,提出大量調查研究和案例來支持其背後論證,也就是—練瑜伽會搞壞身體。這篇報導在瑜伽界掀起不小震盪,許多老師與練習者都提出回應。但報導中提出的傷害例子無可辯駁,無論是來自瑜伽從業人員,或是一般練習者受傷的統計。練習瑜伽體位法的確可能造成傷害,就跟從事任何運動一樣,運動傷害的風險確實存在。
《紐時》那篇文章中有個特別經典的例子:一名25歲的男子因為重複練習某些伸展與拉扯頸部的姿勢, 導致伸展的壓力累積到超越「生理容忍」的程度,造成嚴重的頸部椎動脈損傷。這是身體為了預防或消除第二類疼痛, 而產生的第一類疼痛。報導中說,患者每天自己練瑜伽,持續了一年半後出現這些症狀。《紐時》記者指出,醫生說瑜伽是「導致受傷」的原因。
我想強調的是,這位醫生所指的「瑜伽」,其實是一般人理解中「變化各種姿勢排序」的瑜伽。我們不能把人的身體當作汽車、電視機或DIY 家具來對待,也不可能根據使用手冊來學習「操作」身體。書籍或DVD 裡的指示,無論再詳盡再豐富,都不可能創造一個「無風險」的運動條件或環境。練習某個體位法跟這個姿勢可能帶來的益處或危險,兩者的因果關係要靠經驗豐富的老師來判斷。
身為瑜伽老師多年,持續的教學、練習和進修讓我深切了解到,要帶領一整班的瑜伽學生,預防他們在練習時受傷,需要深厚的專業與教學經驗,以及日復一日的專注覺察。這也是身為運動教學者最大的挑戰之一。只有具備豐富專業與經驗的老師,才能決定特定瑜伽姿勢是否適合特定學生練習,同時老師也該創造合適的環境,再讓學生安全地進入姿勢。
具備「身心感受同理的智慧與能力」,並不只是褒揚瑜伽老師的形容詞,而是瑜伽老師認真發展專業能力,加上真誠努力的進修、練習與自省的成果。
<文摘要來源>
《動,找回身體的快樂──結合呼吸、筋膜釋放與感知的練習,打開身心的結,進行覺知之旅》
博客來:http://bit.ly/2p1PrAJ
誠品:http://bit.ly/2pJCHwD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p1V5md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pXZZxN
TAZZE:http://bit.ly/2p1Vd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