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捕魚,就到有魚的地方去!找出更好的思考框架
明確定義所要克服的挑戰可以引導創新的努力,提供有用的限制條件來界定出那個「更好的思考框架」。
組織領導人常以「跳出思考框架」這句話來鼓勵員工們發揮創意,他們相信撤除限制,讓人們自由思考,可以提高創意。雖然這種「一張白紙」的創意方法是傳統作法,可是這種完全不設限的方法,反而會降低創意,以致找到抽象或不切實際的解決方案。一位好萊塢電視編劇曾經告訴我,其實他喜歡「在限制內發揮創意」的點子,這可以給他一個起點,然後從那個點開始「即興」創作。
與其告訴員工跳脫思考框架,倒不如給他們一個「更好的框架」,讓他們可以在裡頭搞創意。這類限制反有助提高創意,找到有用的解決方案。
據聞,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我有一個小時拯救世界,那麼我會用五十九分鐘釐清問題,以一分鐘找出解決之道。」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大多數公司都把整整六十分鐘花在找無關緊要的問題解決方案上。
各家公司都有要克服的挑戰,可能是技術上如何製造出某一種化合物的挑戰;可能是行銷上如何闡述公司產品,以增加市場佔有率的挑戰;也可能是人力資源上如何提高員工敬業態度的挑戰;或者,可能是流程如何改善的挑戰。讓我們面對現實:你的組織裡不乏有待處理的問題,這些要克服的挑戰隨處可見—顧客、員工、股東、顧問、零售商、競爭對手等不勝枚舉。
一個組織改變(如:創新)的能力,與找出並解決這些挑戰的能力緊密相扣。
「最佳實務」是笨方法,因為模仿別人,除了不能超越別人外,也無法因應多變的市場環境。 |
挑戰導向創新的優點
挑戰導向創新有很多固有好處,是創意導向創新難以望其項背的。舉例來說:☑向員工、顧客,或任何社群尋求協助的最有效方法,莫過於指出公司面臨的挑戰。這可以讓他們把精力集中於找出最終符合組織需要的解決方案。
☑因為挑戰的本質,所以有工具可以評估找到解決方案需要花費的時間。如果挑戰導向創新操作得當,每一項挑戰與整個計畫的投資報酬率是可以算出來的。
☑採取挑戰導向,你可以在指定擁有人、資源與資金、評審和評審標準之後,才讓員工和其他人等把寶貴時間投入進去。
●擁有人/贊助者:不論面臨哪種情況,幾乎每一項挑戰都有一個歸屬;某人希望這個問題獲得解決。因此,先指定該項挑戰的擁有人,可以確保解決方案尋獲後,能夠迅速進一步發展下去。
●資源與資金:要將任何解決方案付諸實行,人與錢絕對不可少。根據一項挑戰的重要性與影響範圍,事前將這些資源分配好,一旦找到了解決方案才不會倉促行動。
●評審:收到解決方案後,你會希望有一支團隊來評選這些提案。可以事先找齊了解整體計畫,而且確實能選出最佳解決方案的人選出任。
● 評審標準: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將挑戰公諸於世之前,先把評審標準規定好,據此建立自我評估流程,如此有助於提案者了解自己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必須符合哪些條件,以避免乏善可陳或不相干的提案。
創意導向創新無法做到以上任何一點。唯有先明確界定挑戰,上述各項才有可能發生。
到有魚的地方捕魚
創意導向和挑戰導向之間的差異,就好比兩種釣魚技巧之間的差異。前者就像漁夫在大海中央任意選擇一個地方,撒下一張昂貴無比的漁網;如此漫無目標的作法也許能捕撈到一些漁獲,但撈起的漁網裡面可能會有鞋子、輪胎、海草,和其他不想撈到的東西,即使捕到魚可能也不是漁夫想要的魚類。反之,另一位漁夫則是特意找到一處魚群活躍的海域,然後精心挑選最適合的釣桿、捲軸、釣線、魚餌和釣鉤來釣他想要的魚類,有效地將浪費降到最低,以獲致最大的產出/投入成果。有句古老諺語說:「如果你要捕魚,就到有魚的地方去。」正是挑戰導向創新的作法。
劃出界線不一定是對創新努力的設限。事實上,如果運用得當,這麼做甚至有機會大幅提升創意,提升組織效能。所以,下次當你打算說:「跳脫思考框架」的時候,請先三思。
<文摘要來源>
《別在稻殼堆中找麥粒──40招顛覆傳統的創新模式 》博客來:http://bit.ly/2qIyMEn
誠品:http://bit.ly/2s0m57I
金石堂:http://bit.ly/2qNjtVY
讀冊:http://bit.ly/2sw3qNy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qNc353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qHC7z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