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旋轉托缽僧祭拜儀式,邊旋轉邊喝咖啡?
《咖啡癮史:從衣索匹亞到歐洲,橫跨八百年的咖啡文明史》作者史都華‧李‧艾倫為了揭開咖啡之謎,從咖啡發源地衣索匹亞出發,經阿拉伯、埃及、伊朗、土耳其到歐洲,走遍四分之三世界,一窺咖啡杯裡的文明史。
在薩那收到的明信片就是楊吉寄的。他寫信告訴我,我們的「生意」已經按原訂計畫進行。我必須跑巴黎一趟,土耳其的香料之旅就泡湯了。當我飛過阿拉伯半島,雖然有足夠的理由不用到巴黎,但我還是感到非常愧疚。我原本要走4到10世紀運送咖啡的路線,但坐飛機經過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為了彌補這個缺失,我試著想像自己曾是當年的咖啡運輸者,拖著沉重的步伐走過沙漠,與他們一樣承受酷熱與飢渴。我曾試著尋找以前用來當路標的石頭,至今還排在葉門到摩卡的路上,還曾想像飛機上的咖啡是純的黑咖啡,而空姐則是咖啡奴。
飛機降落時,遇上土耳其十幾年來最嚴重的暴風雨。下飛機後,我搭火車到孔亞(Konya)的小鎮。約1小時後,我又搭前往市中心的公車。雨很大,從車上很難清楚看到外面景象,又過了20分鐘,我直覺應該下車了。付車費時因語言不通,我乾脆翻開皮夾要司機助手自取所需費用。一開始他覺好笑,但還是拿走該拿的車費。之後他跳出車外,抓住我的肩膀,輕輕的推我一把。
冰冷的雨下著,行李都被泥土覆蓋,但沒有人來找我麻煩。土耳其人的禮貌讓我驚訝,我本來預期會像電影《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的劇情,碰到會糾纏旅客的女人,結果碰到的卻是很有禮貌的小姐。我記得,當飛機順利降落伊茲米爾(Izmir),全飛機的人還鼓掌叫好。唯一掃興的是,機上一位乘客跟我說,孔亞的旅館非常少,搞不好會淪落到監獄過夜。
「我的朋友,你要去哪?」
一個身穿皮衣的年輕男子擋住我的路。我向他說我迷路了。
他帶我到一棟都是尿騷味的老建築,之後又有人帶我到一間有燒柴火爐灶的房間。那人說要100萬里拉。100萬?我睡眼惺忪的想一下,發現那才相當於5美元。心想總比睡監獄好,我往粗硬的羊毛被躺下,不久就睡著了。
無論法國人、荷蘭人還是衣索匹亞人,都標榜自己是最愛喝咖啡的使者,但我認為土耳其人才是真正會喝咖啡的人。在摩卡港興盛時期,正是由土耳其人控制。當時有一位土耳其大使將咖啡介紹給法國人,後來土耳其士兵又在維也納的城門遺棄一袋咖啡,土耳其商人也讓亞得里亞海岸(Adriatic Coast)的居民愛上咖啡。
咖啡應該像地獄般黝黑,死亡般強烈,愛情般甜美。──土耳其諺語 |
咖啡與旋轉托缽僧的關係
我來孔亞的目的是研究蘇菲神秘教(Sufi mystics)信徒。如果咖啡是葉門神秘教人發現,那麼將咖啡帶進北非與中東就是土耳其神秘教人士。孔亞是另一支神秘教梅烏拉那(Mevlana)最重要聚集地,梅烏拉那是以旋轉托缽僧(Whirling Dervishes)聞名,因為他們會在祭拜儀式中享用一壺咖啡,然後在原地旋轉1小時,藉以達到宗教迷狂目的。我到孔亞那星期,他們剛好舉辦盛大慶祝活動,他們叫做「新婚之夜」,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700年前神秘教創辦人逝世紀念日。午睡後,對於前晚發生的事我已經沒有印象了,隱約記得孔亞的高原是一片無邊無際的綠地。我完全沒有下車走進旅館的印象。
我在床上發現一張名片,上面寫著:「一級棒!優質!廉價!阿塔圖克購物中心。土耳其地毯!」
哦!我記起來了。名片是把我帶到旅館的男孩給的,地毯店就是他們家開的。起床後我決定先去吃中飯。
「嗨!我的朋友!你昨晚睡得如何?」
才走出來,就遇到一個男子。我皺一下眉頭,心想,他怎麼知
道我昨晚在這裡過夜?
「我叫阿穆德,你要到我店裡喝杯茶嗎?就在附近。」
「哦!是嗎……你家開地毯店,是吧?」我問他。
「沒錯!可是我不推銷!因為錢並不是一切!」
「我們的想法真是一致。」我把手放在那男子的肩上,告訴
他:「因為你一定要知道,我對買地毯完全沒興趣。」
「當然!沒問題!」他試著脫離我的手掌。
我把他抓得更用力,「不,不!我很樂意過去聊聊,喝杯茶。
可是我不買地毯喔!」
「是的,是的……」
「我也不買禱告用的地毯。」
「沒關係……」
「也不買披肩。」
「放心,我不會賣你披肩!」
「所以我已經講得很明白了,你也清楚我的意思,對吧?」
「是的,是的!不用買披肩,來吧!」
結果我與另一位中年男子一起喝茶,這才發現他才是店老闆。
我們聊了他的生意(很差!),然後又聊到天氣(很糟!),他顯得有些憂慮,所以我跟他談到紐約的生活。我向他說,那裡的人都會攜帶槍枝,而且很多是毒癮者,吃飯時突然有人闖進搶劫也是常有的事。
他不以為然的搖著頭,說:「觀光客照樣去嗎?」
「我不會建議啦!紐約市實在是很危險的都市,物價又高。」
這時一個男孩端著茶壺走進來。
他問:「紐約一杯茶要多少錢?」
「300里拉!」我回答,等於1.25美元,「你們為什麼要喝茶?我還以為土耳其人都喝咖啡。」
「過去可能是啦,可是現在我們都喝茶。這是我們的文化。土耳其現在已經是現代化國家了。」他悲哀的搖搖頭。
「沒錯,這有可能發生。可是你知道嗎?據我所知,以前在鄂圖曼時代,婦女的丈夫如果提供的咖啡豆不夠多,她可以跟他離婚。你知道這件事嗎?」
「咖啡豆?」
「沒錯,就是……」我用手比一比。
他看起來有些不悅,「我知道,我知道。不過那是我聽過最荒謬的事。」說完他就轉身不理我。我離開時,他連頭都沒有抬起來。
我問阿穆德,為什麼他的老闆會對我關於咖啡豆的問題這麼反感。
「咖啡豆?」他聳聳肩,「誰知道?噢,我的朋友,請聽我說,我發現有一個法國女孩在你旅館房間。」
「真的嗎?」
「是的,我是說真的!你會幫我抓到她吧?」他把手放在我肩膀上,「請你幫我把她抓起來,然後帶她到我的地毯店好嗎?我們
一起來抓她!」
「但我會讓她知道你在找她,」我很老實的跟他說:「我要去哪兒看旋轉托缽僧呢?」
「如果你要買票,必須到Istadyum。」
「Istadyum?」我問:「那是什麼地方?」
「Istadyum!」他又說一遍,並以雙手做投籃姿勢,「Istadyum!就是體育館、投籃球的地方。」
我心想,難道旋轉托缽僧就是在體育館的籃球場舉行拜神儀式?剛開始我還以為是給觀光客參觀的表演,後來才知道這種場地是政府唯一批准可以進行儀式的地方。自從90年代初始,土耳其共和國的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將鄂圖曼帝國推翻時,旋轉托缽僧的儀式就已經被禁止。凱末爾施政後第一件想做的,就是去除所有關於鄂圖曼的事情。他重編土耳其語、嚴禁留鬍子,將週末休息日從伊斯蘭的星期五改到星期天。由於旋轉托缽僧教與鄂圖曼帝國有密切關係,所以凱末爾就禁止他們的拜神儀式,而且限制他們在孔亞只能舉行一年一次的「民族舞蹈節」。
咖啡讓儀式持續一整晚
知道這件事後,回想我在旋轉托缽僧博物館前發生的事,才明白是怎麼回事。此時有一位帶著黑面紗的老婦人,跪在博物館前祈禱讚美神,不久有兩位警衛過來把她拉起,經過一番爭執後他們讓她進入博物館,有一位便衣警衛一路跟隨她,不時拉扯她的面紗或對她叱責,最後那位老婦人用力把一樣東西塞入警衛手裡,警衛就走開了。我瞥見那個東西就是土耳其貨幣。我看到一群人在一個裝飾華麗的棺木前朝拜,棺木的一端擺著一個高四呎的頭巾。頭巾就是這個門派創始人所持有。在西方社會,我們稱他是詩人魯米(Rumi)。頭巾與裝著他遺體的棺木被認為具有神奇力量。這座博物館其實是清真寺,土耳其最神聖的地方之一,要朝拜的人必須用錢收買那裡的警衛,那些警衛是為了防止其他宗教活動而被派遣到那站崗。
這些都是很敏感的話題,尤其當土耳其伊斯蘭的右派持續擴大時期。那晚我去參觀他們的「民俗舞蹈」演出,目錄上寫著鄂圖曼帝國被推翻後,凱末爾來拜訪魯米的墓,並宣告:「在墓穴裡的龐大工藝品,需要一座博物館珍藏。」目錄中並沒有提到這個宗教被禁止,或是被禁之後的緊張氣氛。要去參觀這場表演的人都會被搜身,這是為了防止有人攜帶武器入場鬧事。
我不清楚美國籃球是否在土耳其受歡迎,但那晚的場地簡直像是置身美國籃球場,連天花板都掛著巨大可口可樂廣告旗幟,唯一差別就是坐在北端戴著頭巾的交響樂團。整個場地坐滿人,才剛坐下,燈光便暗下來,接著傳來一陣笛子獨奏。粉紅色的燈光籠罩在一位穿著西裝的男子身上,他開始唱歌,那是我聽過最長的歌曲,既熱情又平易近人,一切都像在拉斯維加斯的表演,無論是他的動作、西裝,或是無線麥克風都很新潮。此時,我發現正在看的並不是傳統蘇菲教的咖啡儀式。他們用這首歌代替以前托缽僧對咖啡的呼喊與讚美,他們會一邊唱歌一邊從祭司手中接過咖啡,接著就是達到陶醉在咖啡氣氛中的最高點。藉由咖啡,可以讓儀式持續一整晚。18世紀的路卡斯(H.C. Lukas)曾在《托缽僧之城》(The City of the Dervishes)中記載:低階的托缽僧會從紅色咖啡壺取出咖啡,祭司會親自將杯子遞給他們,他們一邊喝咖啡, 一邊讚美神:「阿拉,請幫助我們!」然後搖擺身體。
他們會越來越激動,會越叫越大聲,身體越搖越厲害,慢慢的,他們的呼聲會變成:「除了神以外沒有其他靈魂!」最後又會變成「喔,神啊!」猶如「咆哮托缽僧」(Naqshbandi),這群人會讓自己藉由這種叫喊聲達到儀式最高峰,有些人甚至會用刀劍自殘。
早期的蘇菲神秘教信徒認為,咖啡的重要性不只是在儀式剛開始以手傳咖啡壺的時候(伊斯蘭教認為這個動作是促進情緒亢奮的儀式),它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容器的顏色。所有的手抄本都記載相關訊息,祭司在儀式上使用的咖啡是裝在紅色的容器裡。對托缽僧來說,紅色具有重要意義,代表與神的結合,而托缽僧也相信這個顏色可以立於「靈界的門檻」上。我現在正在觀賞的儀式中,祭司會坐在一張紅色的毛皮上面,藉著毛皮,就可以使祭司成為波斯詩人魯米的象徵。因為咖啡是自己親手從儀式用的紅色容器取出,所以被認為是絕對神聖,可作為與超越現實者結合的用品(有些蘇菲神秘教團體會配合使用印度大麻做成的麻醉物品)。
<文摘要來源>
《咖啡癮史:從衣索匹亞到歐洲,橫跨八百年的咖啡文明史》博客來:http://bit.ly/2rTtfu6
讀冊:http://bit.ly/2rKC2fI
金石堂:http://bit.ly/2s2HzRC
誠品:http://bit.ly/2sRxvHL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s37Gbq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rTDP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