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敏銳還是遲鈍?從重新喚醒感官開始練習吧
大自然是最好的生活老師,從「好好呼吸」、「觀察藍天」開始,幫助我們滌心淨慮,重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感官能力。
生存主義者之間流行這麼一句話:人沒有空氣撐不過3分鐘,沒有溫度撐不過3小時,沒有水撐不過3天,沒有食物撐不過3星期。這種說法是從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底部由下往上望,也是很好的出發點。心理學家設了這麼一座迷你小山,待我們爬到半山腰時,已經面對了自身對於空氣、溫度、水、食物、導航技能以及醫療的需求。如果每天的生活讓你感到千篇一律,請走進大自然,喚醒你的感官能力! |
練習一 好好呼吸
請在室內閉上雙眼並深深、慢慢呼吸10次,鼻吸鼻吐。除非你現在重感冒,那麼這時生存主義者說人可以3分鐘不呼吸這件事就會變得非常有道理,不然應該會覺得這個練習很直接了當,甚至有點小題大作。現在站到戶外去,重複此練習。呼吸10次,要深、要慢,只用鼻子。
我沒法告訴你,室內與戶外的體驗相比到底如何,但我很確定兩者有所不同。沒有一模一樣的兩處棲地,這點從上述的簡單練習就能證明。
練習二 覺察力
請看以下的檢查表,勾出你覺得危險的動物:•獅子
•黑豹
•美洲豹
•麋鹿
•家牛
•綿羊
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這個練習很簡單。這就是重點:我們的安全需求,早已影響我們對周遭環境的感知以及對於自然的瞭解。
此時此刻你之所以在讀到這段話,部分原因是因為你的基因存活了下來,且讓你有能力自動察覺是否有威脅逼近。察覺到危險的動物,是生而為人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我們對於動作才如此敏感,大腦會先把你的注意力放在移動的事物上,之後才讓你看到靜止不動的狀態。就算是隻普通的兔子,你也會看一眼,等到確定不是威脅之後,大腦才會准許你把目光轉回欣賞楓葉斑斕的色彩。
具威脅又來去無蹤的動物,在人類的心中自有其特殊地位,在人類發展的早期即已建立,難以溯其源頭。黑猩猩對於蛇十分反感,從肢體反應即可看出。人類提防蛇的反應也同樣強烈而原始,類似的基本情緒全都寫進了故事、神話與傳說當中。誘惑亞當和夏娃的,可不是一隻羔羊。
你可曾注意過,所有孩子不論再怎麼渴望電腦遊戲的聲光,都能認出會螫人的蕁麻?在自然史博物館裡顯得興趣缺缺的孩子,若碰上一隻黃蜂停在鼻頭,也會興致勃勃。當下顯然有危險,或是認為有危險,都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若我讓你相信,你可能有東西沒關─是烤箱呢?還是熨斗?門鎖?……就是沒法確定─這時要靜下心來就變得難多了。剛剛說到哪兒了?啊對了,安全。
安全需求影響感知
安全不僅僅是不要落入獵食者口中而已。大衛.奧斯丁(David Austin),28歲,家住英格蘭中部城市德比(Derby),2011年11月來到蘇格蘭高地一處偏遠之地,打算在野外餐風露宿過日子。幾周後當地一名工人發現了他的屍體。他不是因為缺少空氣、食物或水而身亡,而是因為不敵失溫,令人十分沉重。想到暴露在嚴寒之中的危險,我們便開始與自然有了一連串的關係。一開始是一個簡單但足以救命的想法:過度暴露在低溫中會很不舒服。下回你和一群朋友在寒風中散步,注意看看穿得比較少的人會如何移動到比較下風處的一側。如果覺得冷的不只一個人,那麼整群人就會像每年冬天南極的帝王企鵝一樣,下意識地不停換位置。正是這種受凍的感覺,人於是和自然建立起十分實用的關係,並以老祖宗利用獸皮取暖的形式展現。穿獸皮的習慣一直到最近才漸漸消失,轉變為比較為人接受的選擇。(現在我們改穿埃及棉製的襯衫。往往,當我們對於使用自然資源感到丟臉時,便轉向另一部分的自然尋求幫助,但永遠不可能完全背離自然。)
跟愛往戶外跑的人相處得夠久,就會聽到以下這樣的說法:「世上沒有壞天氣,只有亂穿衣。」然而,將自己與陰晴風雨阻隔的同時,不免也阻隔了自己察覺的需求。若發現自己的確是團體中穿得太單薄的那個人,你大概也是對於環境體驗最深的人,無論這種體驗多麼不舒服,你會發現自己敏銳察覺風的來向,也許還有雲的形狀與顏色。
幸好,要提高察覺能力,不需要只穿著短褲、背心,掛著一抹怪異的微笑大步走入荒野之中。最好還是把衣服穿好,並主動留心,而非因為冷而被逼得不得不注意。
主動和被動注意的差別值得思考。在室內,我們可能會花1秒想想空氣中那不尋常的氣味是什麼,這時也許就會聞出那一陣陣異常熟悉的、灰塵落在熱金屬上的味道,然後合理推斷烤箱沒關。這跟讓烤箱開一整晚,第二天早上吃早飯時往上頭一靠燙了手肘,可是兩回事。這兩件事我都幹過,所以知道第一種感覺對我的心靈還有手肘都比較好。到了戶外,從後者變成前者的機會俯拾皆是。
仔細觀察天空訊息
眼、耳、鼻都告訴我們和天空有關的訊息。接收這些訊息,半個新世界便為之豁然開朗。風的方向、溫度、帶來的氣味都很容易判讀,也不必冒著失溫的風險。我們甚至可以更進一步,提醒自己還有某些過去數百年逐漸式微、但近來稍稍復興的技能存在。回首歷史,沒有三層玻璃、Goretex 防水靴、中層保暖衣,人與自然之間的阻隔比現在要薄得多。沒有玻璃的透風石屋曾一度是當時最能遮風避雨之處,在那之前許多人的屋子都是以草皮、以糞泥固定的茅草製成。難怪古代人對於判讀天空都有更敏銳的好奇心以及能力。古人對於世界的體驗有一半來自天空,而現代旅人頂多視其為一層淺淺的起伏變動。如此的察覺能力以及知識能在氣象諺語當中找到。氣象諺語能幫助我們預測天氣、預先準備,當中最有名的一句:「傍晚天色紅,牧人笑意濃。」(Red sky at night, shepherd’s delight.)很多人都聽過,但很少有人經由經驗或理論知道,這句話到底是否可信─可以的。如果傍晚天空呈紅色,表示西方能見度很好,而北半球的天氣系統多半由西往東移動,因此接下來的天氣應該不錯。還有數百句類似的珠璣早已為大眾所遺忘。要和半個戶外世界建立關聯,這些諺語可以是有趣而又實用的新方法。
想和戶外世界建立關聯,在一段好天氣之後是不錯的時機─預測惡化要比預知改善容易得多。比起抬頭瞇著眼睛往灰壓壓、載著細雨的雲團縫隙裡瞧,天晴時能看到更多細微的天色。
高空若出現束狀雲,接著太陽、月亮或星星前出現薄霧,則天氣將轉壞,幾乎所有傳統文化都在民間傳說織進這個想法。這種薄薄一層、位於高空的霧狀雲稱為卷層雲(cirrostratus),會使光產生折射,在日、月周圍形成一圈光暈。北美印地安人祖尼族(Zuni)曾把這圈光暈解讀為帳篷:因為雨要來了,太陽於是躲進帳篷裡避雨。
而這句俗諺則一言以蔽之:「母馬尾、鯖魚麟,大船收帆去。」(Mare’s tails and mackerel scales make tall ships bring in their sails.) 形成「母馬尾」的是束狀、棉花糖絲一般的雲,稱為卷雲(cirrus)。藍天中若先有卷雲造訪,後有卷層雲蒞臨,這些雲便很有可能位於暖峰前沿,而暖鋒將帶來豐沛的雨量。
<文摘要來源>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喚醒感官的大自然練習》博客來:http://bit.ly/2rZ1Qrf
誠品:http://bit.ly/2syrccw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rZxhSi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qS8pb9
readmoo ePub電子書:http://bit.ly/2rvCL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