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友情的是什麼?原來還需要確立友情的「儀式」
思考友情,也思考人性──日本心理學權威河合隼雄,剖析成人之間友情的全貌,解開讓所有人際關係糾結的最根本原因。
支撐友情的是什麼呢?實質的利益往來雖然重要,卻稱不上是朋友關係。這和單純的「認識」也不一樣。雖然也有人把不熟的人當作朋友,以朋友眾多而自豪,但朋友不只是認識的人,以這樣來思考友情關係才是常態吧。在這裡,有支撐兩人關係的X,而這個X無法以實質的利害關係做說明,就是友情的妙趣所在。友情是無法說明的。有個人在被問到為什麼把某人當成朋友時,只好回答:「因為他就是他。」這確實很重要。與其說這個、說那個的,倒不如說喜歡他的「全人」。把這個當成對朋友的解釋,我覺得很了不起。然而即使是這麼說,兩人吵架後分道揚鑣的也不在少數。在認定「因為他就是他」是個說明友情關係出色的理由後,試著分析支撐友情的是什麼,似乎也有其意義。
「聰明的人沒朋友。」這是日本一句古老的諺語,意思很容易明白。這裡「聰明的人」指的是「善於算計的人」,也可以說是「尖銳刻薄的人」吧。這種人之所以沒有朋友,是因為他自覺不需要朋友,同時也讓人覺得難以親近。
用尖銳的眼光看人的話,就不可能有毫無缺點的人。如果思考:「跟這個人往來會有好處嗎?」就會看到一堆壞處。總之,這種人不可能交得到朋友。
與這句諺語相反的是,朋友間有一種傾向,常會去做一些蠢事,或是一些得不到任何好處(有時還會有損失)的事,這也很容易理解。一起喝酒喧鬧、浪費金錢、浪費時間,盡做些聰明的人無法忍受的事—這就是朋友。可以說這些行為就是友情的證明,是確立友情的一種「儀式」。
或者說,日語裡有「作陪」這個詞。朋友去買東西或是做他感興趣的事時,雖然自己並不怎麼感興趣,還是會「作陪」。這些事既不怎麼有趣,當然也毫無利益可言。因著聰明的人所不願意的「作陪」,友情就被支撐了起來。
有時人們會生氣地說:「我不奉陪了!」從此斷絕友情,也有人在會絕交後又恢復友情,連說好次「不奉陪了」,友情卻還是維繫著。
| 同性間、異性間、夫妻間、敵人間,友情以什麼樣的面貌存在著? |
保持距離:情緒在一起,但居住的帳篷要分開
來到諮商室的學生們常為「交不到朋友」、「被朋友背叛」而感嘆,以下就是典型的例子。交到朋友後,關係迅速變得親密起來,兩人無話不談,無論做什麼都一起行動。某次朋友暫時回到老家,他覺得很寂寞打電話過去,才知道對方生病了。他馬上趕往探病,朋友見到他也很開心,要他當天住下來,兩人忘記生病的事,聊個不停。兩人都已經是這種交情了,但他想借某本書時,對方卻拒絕說:「那個已經借給×× 了。」那瞬間彷彿一聲轟然巨響,他覺得友情就此崩裂,最後演變為絕交。
「不要這麼衝動,稍微等一下不是很好嗎?」、「對方也有他的苦衷。」……任憑我說再多也沒有用,他只許朋友與自己「一條心」,毫無商量的餘地。
還有個類似的例子。彼此已經是一條船上的人,但朋友有事相求時,他卻不假思索地果斷拒絕,破壞了彼此的友情。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關係竟然變得冷淡。
這是因為人雖然能做到彼此同心,但很遺憾的,不可能永遠齊心並進。也可以說即使一時能夠齊心,也不會總是如此,因為人畢竟是一個個不同的個體。
即便如此,原本相異的人能體會到「彼此同心」,依舊是很難得的事。只要一碰面,開口說話前對方就能理解自己正在經歷的悲傷或痛苦,彷彿所有的事就像是「自己的事」。有過這種經驗的人,一定能深深體會朋友的珍貴。然而他終究會察覺,對方與自己無論如何都是相異的個體。這時感受到的失望和憤怒,是非常巨大的。
前面所舉的例子就是沒有察覺這種人際關係的特徵,卻迅速建立親密的友情、也迅速破壞殆盡的典型。或許是從小不太有人際關係上的經驗,才會招致失敗吧。最近常會看到這種類型的年輕人,我認為他們從小就被要求用功念書,疏忽了為人處事上的學習,這或許也是在人際問題上造成挫敗的一大要因。
有些人的狀況則不是這麼單純,他們擁有相當的能力,人格發展成熟,然而即便如此,也一樣會經歷到與人彼此同心後關係的破滅。我認為其中一個要因是,隨著關係的深入進展,人心深處也產生了連結。無論何人,內心深處都是不可測的黑暗世界,各種禁忌的心緒在其中蠢動著。而關係加深也就意味著了解對方陰暗的一面,在那裡,善惡的判別基準變得模糊不明,或是對立的情感糾結成一團,於是產生了難解的狀況。
例如,白洲正子在《現在為什麼是青山二郎》一書中,以青山二郎為中心描寫小林秀雄、大岡昇平等人之間的友情,寫得相當精采。他們激烈的情感時而互有共鳴,時而發生衝突,而最後也面臨了友情的破裂。
例如在某次朋友的聚會中,青山二郎對小林秀雄找碴:「喂,小林,你的文章不行啦。寫的跟在這裡說的都不一樣。你喝了酒就會一頭熱,譬如描述看梵谷畫作時的感動,你說的比寫的還要有趣生動。寫成文章這樣不行。」聽青山二郎以這樣的口氣說個不停,小林秀雄先是「老實地應答著,一反平時的氣勢。況且說出來的都是事實,小林先生沒辦法反駁,於是陷入沉默。」書中這麼描述,「我好幾次看見小林先生流下眼淚,只有青山先生能讓小林先生哭出來。」
對於兩人的友情,白洲正子是這麼形容的:「正因為是高貴的友情,所以最後不得不走向決裂。」可見友情的深入會糾纏著可怕的東西。
阿拉伯有句諺語說:「 情緒在一起, 但居住的帳篷要分開。」,意思是就算是心心相印的朋友,住處還是分開來比較好。這句話相當有智慧,什麼都靠得太近就會難以相處,朋友間必須考量到如何保持「距離」。
那麼,一起住宿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家人之間,友情就不存在嗎?「居住的帳篷要分開」這句話如果照著字面去想,就會變得無法理解。但即使住在同個家中,「內心的住處」也能偶爾分別開來,只要留心注意,心的「距離」是可以任意調整的。
保持心的距離有其「儀式」。關於儀式,我想要談論得更詳細一點,但這裡就先稱作「親密中不失禮儀」。為了不產生非必要的「黏膩關係」,朋友間有時也需要有些儀式和禮儀。
體貼之情:友情的必需品
隨著與朋友的關係進展越發深入,彼此內心陰暗的部分也會變得清晰。這時候為了維繫友情關係,就必須有「體貼之情」。你會知道朋友的缺點,有時甚至是他做的壞事。雖然不必肯定這些行為,但在出聲批評之前,首先要先去理解做出這些行為的人心中的痛苦和悲傷。體會對方的心情後,再一起思考接下來的事。在從外側旁觀、批判、指責之前,要先站在朋友這一邊,分擔他的情緒,以體貼之情來支撐友情。
這種體貼之情從何而來?直截了當地說,就是人終有一死的自覺吧。無論怎麼說,他會死,自己也會死,這是既定的事實。
人生中有許多不可預料的事,未來究竟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只有人終將一死是無庸置疑的。對於這件事,自己多麼有自覺是很重要的。只要知道彼此都終將一死,自然就能超越善惡、貧富、優劣等這世間的各種評價,對共同生活於這短暫人世的人產生體貼之情。
<文摘要來源>
《大人的友情:在大人之間,友情以什麼樣的面貌存在著?》博客來:http://bit.ly/2rDdDtW
讀冊:http://bit.ly/2sVBx1T
金石堂:http://bit.ly/2r41XC7
誠品:http://bit.ly/2r491P0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qYyG7w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r7Qr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