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我要怎麼教小孩?讓專家來告訴你



《EQ》、《專注的力量》作者丹尼爾.高曼博士說,我們正處於小孩不好過、父母更難為的時代。父母必須以更靈活的智慧來教導子女基本的情緒與社交技能,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不要過度批評、羞辱或嘲笑孩子,我們的研究明確顯示,這些舉動對親子的溝通和孩子的自尊,將會造成破壞性的殺傷力。在我們針對家庭所做的研究實驗中,我們發現父母會以各種形式表現這類行為,像是帶著輕蔑語氣逐字複述孩子的解釋—「我不記得那件事,」孩子可能會這樣說;而父母則會輕蔑地回應:「你不記得?」在電玩練習的實驗裡,一些父母會對孩子犯的錯誤反應過度,用批評砲轟孩子一頓,讓孩子難堪;另一些父母可能還會推開孩子的手,接管遊戲,這代表他們認為孩子是無能的。在談論孩子情緒的面談中,則有許多家長告訴我們,他們對學前孩子發怒的反應,就是取笑或嘲諷他們。
3年後,當我們再次追蹤同樣的一批家庭,便發現曾遭受父母輕蔑、無禮對待的孩子,也就是學校課業有問題、與朋友相處也有困難的孩子。他們體內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濃度較高,導師指出他們有較多的行為問題,母親則說他們較常生病。

我們處在孩子越來越難教的時代,家長要培養子女的情緒及社交技能也必須付出更多。
我們處在孩子越來越難教的時代,家長要培養子女的情緒及社交技能也必須付出更多。

避免在孩子的人格上貼標籤

這類貶抑、負面的教養方式,在現實世界裡也同樣存在。每分每秒,善意的家長持續地矯正孩子的舉止、嘲弄他們的錯誤,並且在孩子執行最簡單的任務時,不必要地介入其中,結果只是削弱了他們的自信。他們不經深思熟慮,就用一些標籤來描述、形容孩子,然後這些標籤便像三秒膠一樣,緊黏著孩子的自我概念不放—巴比是「過動的」;凱莉是「文靜的」;比爾是「懶惰蟲」;安琪是「我們的小呆瓜」。另外,我們也經常會聽到父母向其他大人拿自己的孩子開玩笑,或是看到父母嘲笑孩子的悲傷,說些「不要像個小嬰兒」之類的評語。
很明顯地,那些真正與孩子有所溝通的父母,應該不太可能出現這種行為。然而,我們的研究顯示,即使被我們確認為輔導型的父母,有時候也會在無意間對孩子表現出這種貶抑態度。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呼籲所有家長,對隱含的批評、諷刺和貶抑習慣必須特別警覺。
千萬留意不要取笑孩子。在他們嘗試新技巧的時候多給些空間,即使這樣意味著要讓他們犯點錯。要根據特定的行為、而不是籠統的陳述來對孩子說話,像是「我們在祖母家不能爬到傢俱上。」而非「不要做這麼討厭的事!」,避免在孩子的人格上貼標籤。
雖然有些孩子臉皮很厚,但可沒有一個孩子是鐵打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
並且很容易相信父母給他們的評語。假如父母以戲謔、過度批評和侵入性的態度貶抑或羞辱孩子,就會得不到孩子的信任。親子之間沒有信任的基礎,就不會有親密,傾聽失去了意義,也就不可能共同解決問題了。

運用「搭鷹架」技巧鼓勵孩子

這是我們從實施情緒輔導的父母身上觀察到的一種技巧—他們在電玩實驗裡成功地運用了這個技巧來教導孩子。這些父母的表現,與先前所說的過度批評家長完全是天壤之別。
首先,實施情緒輔導的父母會先以平緩、冷靜的態度,提供給孩子一些剛好足夠的資訊;接著他們會等孩子做對了一些事之後,再針對他們的行為給予特定、而非整體的讚許—像是一位父親會說:「好!你按鈕按得正是時候。」這類針對性的稱讚要比廣泛性的稱讚—像是:「好!現在你真的抓住訣竅啦!」更能發揮教導功效。在讚揚之後,父母一般都會再補充一點指導;而他們會一直重複這些步驟,讓孩子逐步學會這個遊戲。
我們稱這種手法為「搭鷹架」技巧,因為父母會利用每一次的小成功來增進孩子的信心,幫助他勝任下個階段的任務。與先前所述的過度批評家長相比,輔導型父母鮮少使用批評或羞辱的方式來教導孩子,他們更不會介入、然後接管一切,由自己來玩遊戲。
在使用「鷹架」技巧時,輔導型父母平緩、冷靜的典型態度,就像是公共電視台兒童節目主持人羅傑斯先生對孩子說話時的語氣。如果將這種方式與另一個受歡迎的電視兒童節目「芝麻街」來相比,「芝麻街」是用機靈、花俏的角色和活潑的調性,來捕捉並持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羅傑斯先生則是以節奏合宜的溫和語調直接對鏡頭說話,讓孩子易於瞭解。「芝麻街」是採用機械性的背誦方式教導孩子數字和英文字母等知識;羅傑斯先生的沉穩態度和安撫語調,則比較適合教導孩子關於感覺和行為的複雜概念。

放下你的教養目標

雖然孩子的情緒化時刻,是父母表現同理心、增強情感連結和進行輔導的絕佳時機,但這樣的情境對一些抱有我稱之為「教養目標」的家長來說,也可能是一項真正的挑戰。
「教養目標」是這些父母針對一個他們認為會對孩子不利的特定問題所立下的解決目標,通常會和許多受推崇的價值,如勇氣、節儉、仁慈和紀律有所關連,並隨著不同的孩子有所變化。家長可能擔心某個孩子過於獨斷,另一個孩子則太膽小;有些孩子似乎是懶惰、沒有紀律的,另一些孩子則被認為過於嚴肅、缺乏自發性與幽默感。而教養目標則無視於每個問題的獨特性,只是讓父母緊盯孩子的行為,極力想要矯正孩子的方向。如果發生了和這個目標有關的衝突狀況,這些充滿警覺性的父母就會認為他們有責任—該說是基於道德義務—要清楚闡明自己的觀點:「因為健忘,結果你又沒有餵貓,這是很殘忍的。」或是「因為衝動,所以你把存起來的零用錢拿去買演唱會門票,這是很愚蠢的。」
我很讚揚能與孩子分享價值觀的父母;我認為這樣的指導是教養生活中極重要的一環。然而,父母必須注意的是,除非這項教養目標已在親子之間經過謹慎的討論溝通,否則只會妨礙你和孩子的親密關係。首先,教養目標常會妨礙父母以同理心去傾聽孩子訴說,在這種情況下,它便可能適得其反,確實地削弱父母對孩子所做決策的影響力。

<文摘要來源>

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五個探索階段╳四種教養類型╳五項輔導步驟

《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五個探索階段╳四種教養類型╳五項輔導步驟》
博客來:http://bit.ly/2sfb4QO
誠品:http://bit.ly/2tn1Z8C
金石堂:http://bit.ly/2tj6q3T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tmmbHP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sPl0zh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