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吉拉大戰金剛》確定開拍!怪獸迷不能錯過這一段
哥吉拉與金剛已經確定將於2020年決戰大銀幕,怪獸電影雙雄正面交手,重演60多年前那場世界級的怪獸對決。到底會有多精彩?怪獸迷請拭目以待!
若是要談起《哥吉拉》的起源,那麼就一定會提到1993年上映的巨猩電影《金剛》。其中有名的傳聞就是特攝導演圓谷英二曾經一格一格地研究《金剛》的膠卷,而本多豬四郎導演也是深受《金剛》的影響。《金剛》是由梅里安.庫柏和歐內斯特.舍德薩克共同監製。另外,他們曾拍過《長谷荒野記》,那是以泰國北部為舞台,是一部以異國風情為賣點的紀錄片。《金剛》的情節可以說是立基於這部紀錄片。一位打算拍攝叢林電影的雜耍團團長和立志成為女演員的主角安.達蘿一起來到了骷髏島。隨後安被當地原住民當成金剛的祭品,並且被金剛帶回自己的巢穴。在途中,金剛不斷遇到恐龍的攻擊,但每次都是以獲勝收場。後來,安的情人趁機將安達蘿救回船上,金剛也尾隨著輪船。由於催眠瓦斯的作用,金剛被戲班主卡爾.丹漢捉起來帶到紐約當作異獸奇觀。然而,金剛受不了相機上的閃光燈而開始發怒,將安達蘿抓走後爬上帝國大廈與雙翼機對抗。最後,雙翼機的機槍射中金剛的心臟,金剛也因為傷害而摔落地面致死。
負責特攝技術的威利斯.歐布萊恩運用定格攝影,完美的將金剛、恐龍的動作和前景、背景的人物合而為一。尤其是金剛式的咆哮,連《原子怪獸》和《哥吉拉》都採用了類似的創意。
製作《金剛》的雷電華電影公司以合資者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提供的戲院音響自豪,RCA選擇合作是因為,有女性尖叫製造效果的恐怖片或是高音響徹的歌舞片,其設備才能盡全力發揮。馬克斯.史坦納(Max Steiner)的音樂也使用了異國風味濃厚的太鼓。以美女與野獸的主題開展故事,直到金剛從當時全球最高的帝國大廈墜落結束,本片利用了各種大場面的魄力,而成為兩場世界大戰之間的美國文化標的。
![]() |
《哥吉拉》是日本東寶株式會社製作的怪獸電影系列,其角色塑造與電影配樂深受1933年美國電影《金剛》影響。 |
金剛的名字爭議
如果沒有《金剛》,任天堂在1981年製作出的大型電玩應該也不會叫《大金剛》了。由於當時任天堂在北美市場無法取得卜派的版權,因此決定以自己原創的角色製作電玩遊戲,而想要以「笨猩猩」的想法來創造角色,但日本的製作團隊一開始只是想做出一個以美女與野獸為主題的電玩,其實本來並沒有想到「Donkey Gorilla」的創意。這時候,負責從大猩猩手中救出女主角的馬利歐才被設計出來,其實是這樣才讓「Donkey Kong」的名字流傳出去。雖然後來《金剛》也因為名字和《大金剛》打版權官司,不過法院以「Kong」只包含「大猩猩」的意思而遭到駁回。雖然無從考證《金剛》的原名「King Kong」是從中文的金剛而來,不過目前中文一律將《King Kong》的片名翻為「金剛」。若是英語字義來翻的話會變成「康王」,但日文以片假名音譯,還能保留韻腳,讓人唸起來覺得較為鏗鏘有力。哥吉拉的名稱也是一樣,讀音比起意義更為重要。使用「大猩猩」(gorira)和「鯨魚」(kujira)混合的想法,也是受到《金剛》的影響。
《金剛》的大猩猩如同被演化遺棄的活化石一般,生存於印尼附近的骷髏島。而且這個巨大的人猿還在島上與劍龍、腕龍、暴龍、翼手龍等古生物一起生活。片中出現的手繪地圖,就像是效法柯南道爾的《失落的世界》。還有「南緯2度,東經90度」,其實這個座標就是2005年蘇門答臘地震中,因海嘯而受到嚴重損失的尼亞斯島。雖然《金剛》裡的大猩猩生活在印尼的無人島上,不過現實中的大猩猩只棲息於非洲,換句話說電影裡的生態環境確實也是幻想下的產物,劇組只是想要創造出有別於美國紐約的虛構世界。後來,哥吉拉等巨大生物棲息的「怪獸島」也和骷髏島有關。
《金剛》和《哥吉拉》的類似點在於骷髏島上的原住民為了迎接金剛,集體跳起了當地的民俗舞蹈,而大戶島的居民因為害怕哥吉拉發怒,而舉辦祭神舞活動。這就是邊疆電影中,一定會有的原住民崇拜異教神的場面。還有,金剛藏身在島的最深處,不像哥吉拉是從海那一頭到來的怪獸(以想像力更豐富的方式來表達的話,就是像《魔斯拉》那樣,從海上消失的幼蟲突然破壞山中的水壩後,又衝到東京鐵塔旁的劇情)。
兩部電影最大的相似點是《金剛》中的電影導演兼戲班主,將金剛當成觀賞用的珍禽異獸帶到紐約,結果因照相閃光燈而造成後續的災難。如同閃光燈會惹惱金剛般,山根博士也告訴大家千萬別用燈光照射哥吉拉。《金剛》中有一幕是當時還沒有地下鐵而得在高架橋上行走的列車,被金剛所攔住,而哥吉拉在品川襲擊列車的場面基本上是模仿了《金剛》裡的鏡頭。金剛最後是被雙翼機的機關槍掃射後墜樓而亡,而哥吉拉在勝鬨橋被航空防衛隊攻擊後,也遁回了海中。
至於兩者最大的相異點就在於《金剛》有「美女與野獸」的主題,而《哥吉拉》完全沒有類似的描寫。《金剛》這部電影從頭到尾一直貫徹著這個主題,在金剛死亡後,戲裡的戲班主丹漢以一句「是美女害死了這隻野獸」,為整部片劃下了句點。此外《金剛》有圍繞在金剛、安達蘿、船員之間的三角關係,能有這種劇情發展算是多虧了將怪獸設為類人猿的決定。此外,在金剛的心臟被擊中後,牠看到自己身體流血時出現莫名的表情,以及金剛每次聽到安的尖叫,就會為了她和暴龍、翼手龍對決。由此可見,劇組想要強調出金剛接近人類的那一面。
反觀《哥吉拉》中的女主角山根惠美子並沒有和哥吉拉產生三角關係,和她出現三角關係的是芹澤博士和尾形。如果硬是要說和安達蘿相戀的船員就是尾形,而芹澤博士就是金剛的話,那還是一樣不符合美女與野獸的主題。換句話說,《哥吉拉》從一開始將怪獸定為恐龍時,就已經和《金剛》產生出極大的差異。
以猴子來比喻
雖然現實中的大猩猩是一種溫和的動物,然而因為電影《金剛》的關係,許多人對大猩猩產生出凶暴的刻板印象。還有因為達爾文的演化論所衍生出來的「猴子審判」,人們普遍認為猿猴在進化上不如人類,又或者是認為猿猴代表較為退化的象徵。所以用猿猴比喻人類都會帶有貶義,例如1916年的美國陸軍募兵海報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該海報上大大印著「宰了這頭瘋狂的畜生吧!」海報中的那隻跑到美國大鬧的大猩猩,就是指當時的德軍及其最高指揮官威廉二世。那隻大猩猩一手持棍棒,一手抓著裸胸的女人。《金剛》跟這畫面的直接關聯已不言而喻。棍棒上寫著德意志中心主義的「文化」,釘盔則是代表德軍的「軍事」象徵。這海報意味著跟不上時代的舊大陸猴子,為了侵略他國而漂洋過海,同時也主張了美國身為「西半球」(新大陸)盟主的立場。
這張海報構成了《金剛》的基礎思想。只要面對比自己還要劣等、野蠻的敵人,就要為他們掛上「猴子」的標籤。在《金剛》當中,由於有歧視男性黑人的描寫,因此受到許多人的批評。
雖然因為黑白電影反差的關係,而自始至終都呈現了白人與黑人的種族對立,不過金剛的棲息地本來就是在印度洋上,而原住民也不是所謂的非洲系黑人。再說船上的乘員當中,也有一位名叫查理的中國廚子。換言之,《金剛》一開始的故事就較偏向於亞洲。
在20世紀的轉捩點中,開始有了「黃禍論」這種對亞洲警戒的論調,也有「黃猴子」這種對亞洲人的蔑稱,不過提倡這種黃禍論的,就是前述海報中變成猴子的威廉二世。換句話說,一旦特定人物被貼上野蠻的標籤時,就意味著他是跟不上時代的舊人類(猴子)。
由於日本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德國處於敵對狀態,所以後來接收了德國殖民的中國青島地區以及南洋諸島。從此日本對南洋諸島便開始了複雜的文化關係。也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讓身為《哥吉拉》原作者的香山滋開始在腦中布置出屬於南洋的幻想世界。
<文摘要來源>
《一本書讀懂哥吉拉──解開跨越半世紀的怪獸之謎》博客來:http://bit.ly/2tjKncQ
誠品:http://bit.ly/2srQqck
金石堂:http://bit.ly/2sINSe1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sOEn8m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tLy7CG
讀冊:http://bit.ly/2tOod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