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壓力,你需要心理抵抗力
一個人會感受到多大的壓力,很大程度取決於個人從小所培養的心理抵抗力。其中,個人特質、社會環境和教育等因素,也發揮了部分的影響。
「我覺得壓力好大!」今日,幾乎每個人一星期都會說一次這句話。不過早在75年前,人們從未聽說過這樣的句子。出生於維也納的醫生漢斯.謝立耶(Hans Selye)在1936年發明了「壓力」這個如今眾所周知的概念,並針對此現象撰寫了1千7百多篇論文和39本書。在那之前,學術界對於這樣的現象從未有所著墨。其實,「壓力」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為人所知。從古時候開始,便存在著許多對於人類而言既困難、又艱辛的狀況;其中不少狀況的困難程度,或許不亞於我們今日的種種負擔。至少,遍尋不著食物的絕望,或因躲避劍齒虎的攻擊而上升的壓力等級,絕對比擔心在大庭廣眾前演講出糗,帶來更大的負面情感。這當中的壓力就在於,為了避免被吃掉,我們必須在某個困境裡迅速做出反應。此時,血壓與心跳會節節升高,呼吸變得急促。腎上腺素大量分泌,藉此讓大腦與肌肉充滿能量,整個身體被調整至隨時可進行戰鬥或逃亡的狀態。生物心理學家克雷門斯.基爾許鮑姆(Clemens Kirschbaum)曾總結:「壓力讓我們得以在天差地別的各種環境中發揮最高效能。」只不過,危險過去之後,這一切身體反應也應當盡快消失。
生活中的挑戰無所不在,感到壓力的時候,你需要鍛鍊自己不被擊垮的能力。 |
處於長期壓力下將失去平靜
如今,壓力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心理學家莫妮卡.布林傑(Monika Bullinger)表示:「一再重申『人們不應該閒著,應該認真地多幹點活』,似乎已成為常態……於是,『偶爾會讓人喘不過氣來的辛苦感覺』與『持續性的負面情感』(壓力反應終結時並沒有感覺自己成功完成什麼)兩者不再有所差異。人們低估了這種無法被解決的壓力所代表的健康風險。」如果身體持續處在警戒狀態,往往會先在精神上察覺到後果。受壓力所苦的人不僅會不舒服,還會不安或哀傷。有些人則焦躁、喜怒無常,甚至迅速崩潰。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多半再也無法歸於平靜,幾乎無法承受沒有壓力的期間,也早已忘了休息這回事。長此以往,除了率先出現的精神警訊之外,身體方面的毛病也會一一跑出來。至於會出現什麼毛病,每個人的情況可能南轅北轍。預防醫學專家克里斯多夫.邦貝爾格(Christoph Bamberger)表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罩門。」到最後,精神上的負擔再也無法甩開,諸如憂鬱症或近來經常聽到的倦怠症(一種較為溫和的憂鬱症)等心理失調的症狀便會跟著出現。
忙碌且充滿挑戰的一天究竟會帶給人多大的壓力呢?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對某甲而言,搞定兩個行程恐怕就已經超過他的負荷。對某乙而言,可能要遇上什麼難解的麻煩,他才會覺得困窘。對某丙而言,無論發生什麼狀況他都無所謂。
一個人感受到多大的壓力,很大程度取決於個人從小培養的心理抵抗力。其中,個人特質、社會環境和教育等因素,也發揮了部分的影響。此外,有些輔助策略也可以幫助我們輕鬆面對日常壓力,進而在日後增強個人對抗人生逆境的抵抗力。有愈來愈多人格心理學家得出一項相同的結論,我們的本性要比一般所認為的更少受到雕鑿;換言之,人其實可以讓自己做出很大的改變!
學習分辨壓力是第一步
專業抗壓教練一般會先教授學員,學習辨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種壓力,包括負面、具有破壞性的壓力,也包括可以幫助個人妥善因應困境、具有建設性的壓力。因為,唯有分辨這些性質迴異的壓力,我們才能針對致病的壓力予以克服。對於嚴重的、具有毀滅性的壓力,能夠讓人立刻放鬆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許多教練會採取「自律訓練」或是由艾德蒙.傑各布森(Edmund Jacobson)發明的「漸進式肌肉放鬆法」。另外一些教練則會採取東方做法,如瑜珈、冥想技巧(包含「正念練習」)以及氣功或太極拳之類的動態放鬆練習。有些人會尋找完全屬於個人的方式,像是遠距散步,或是每天中午12點強迫自己休息。究竟哪些方法最有效,完全取決於個人當前面臨的問題,同時也取決於尋求壓力協助者的偏好。
無論如何,重點在於降低血壓、心跳及腦電波,提高鎮靜、滿足和幸福。至於它們發生的順序為何,不同放鬆方法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例如,著重於身體的漸進式肌肉放鬆法主張,心理的壓力過程會在人們鍛鍊身體功能後改變。想要採取這種方式放鬆的人,必須針對個別肌肉群反覆進行收縮與舒張的練習。專注在這些練習上可以讓精神趨於平靜,讓人既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去思索明日繁重的工作。此時,人們必然只會把自己的心思放在自我練習。
相反地,自律訓練則嘗試透過心理過程的改變,去影響身體的功能。採取這種方法放鬆的人,透過在思想上不斷地、緩慢地重複相同的想法來自我暗示。他們會令自己確信例如「自己的雙手與雙腳很沉重」或「自己的呼吸既平穩、又規律」。
他們認為如果花費許多心力反覆練習,有朝一日這些信念便可能成真。
只不過這種方法的風險在於,一旦人們再度想起未完成的工作,壓力就會統統回籠。在這種情況下,諸如正念練習等技巧可以發揮很大的助益。我們可以學習用新的眼光來看待日常生活,重新衡量那些林林總總的煩惱;在最好的情況下,甚至可以不再將之視為令人難受之事。對於令人不悅及無可避免的事物,我們的認知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看法。
<文摘要來源>
《韌性:挺過挫折壓力,走出低潮逆境的神秘力量》
博客來:http://bit.ly/1P0dczV
誠品:http://bit.ly/2ukZJPI
金石堂:http://bit.ly/2sRQ7HT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uTDtJY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ugfG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