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這麼多時間跟成本拿到大學文憑,竟然是一場騙局?
取得大學文憑不見得就能在職場、公民責任與終身學習上獲得成功,其實21世紀重要的學習基礎是:學科知識、技能與動機。
柯林頓總統:「我們將教育列為優先事項,尤其是讓更多公立學校達到應有的教育水準,並讓每一位美國人都有機會進入大學—藉由增加佩爾助學金(Pell Grant,美國聯邦政府提供的大學助學金)的規模,更優惠的助學貸款和建教合作,再加上HOPE獎學金(全名為Helping Outstanding Pupils Educationally,從喬治亞州開始的獎學金,之後推廣至全美國)和其他的減稅措施,這些都有助於一般家庭支應大學的學費。因為有了這些努力,愈來愈多年輕世代有機會發揮天賦的才能,讓他們在高科技的世界站穩腳步。」小布希總統:「持續提升教育水準,獎勵老師善盡職責,加強數學和科學教育,持續擴增佩爾助學金的規模,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以大學文憑為起點展開職場生涯,這些工作都還有待我們繼續推動。」
歐巴馬總統:「你們或許聽說過我有時候會去參加國中生的畢業典禮,在那樣的盛會裡,興奮的畢業生和祝賀的鮮花隨處可見。我告訴自己,這只是畢業典禮而已,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頭。他們接下來要從高中畢業,隨後再從大學畢業,或許將來會需要取得研究所文憑。」
比爾蓋茲(大學肄業):「現有的資料顯示大學文憑的價值。美國現在有9千7百萬個需要具備高階技能的工作機會,但是卻只有4千5百萬美國人足以勝任這些工作,等到2018年的時候,全美國將有63%的工作會錄取擁有大學學歷的人。以一個成年人終其職業生涯估算,大學畢業生會比高中畢業生多賺將近一百萬美元,不僅如此,就連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也只有高中畢業生失業率的一半。」﹝比爾蓋茲在2013年3月13日接受《德州佬日報》(Daily Texan,德州大學學生負責發行的報紙)訪談內容。﹞
根據上述幾位在美國執牛耳代表性人物的說法,想追求高生產力、受人敬重的職業發展,大學學位就是必須取得的基本文憑。這個前提不由分說的烙印在社會的DNA裡,不管取得文憑要付出多少代價,也不管文憑在奠定職涯發展和公民意識上能發揮多少作用,總之,大學文憑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只是,這種說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上述的前提已經完全不符合現實了。
別再用測驗成績評斷孩子的成就,而是改採是否能真正的學習。 |
對很多成年人來說,大學生涯是一段充滿驚喜的歲月,是個人尋求發展和新發現的時光。他們在這段時間接觸各種新的想法,經歷轉型和成長,很多人則是在大學期間離開溫暖的家庭,第一次體驗真正獨立在外的生活。如果一切順利,大學會是一個讓充滿熱情的教職員與學生共同激盪出偉大想法的地方,可以讓茫茫不知終日的青少年蛻變成專心致力的成年人,大學也是奠定一生重要羈絆的時刻。或許和校友、教職員,或整個大學所處的環境生態有關(校友分會、齊心協力的運動團隊、特立獨行的學生團體,還有基本的個人認同),所以作父母的,不管是讀過大學或錯失讀大學的機會,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這段美妙時光。
我們能理解成年人對於大學無法忘懷的情愫,我們也知道這一章的內容將會讓人難以下嚥,因為這些內容和一般人對大學根深柢固的想法大相徑庭,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讀者能保持開放的心態。你或許還記得自己或家庭的第一台音樂播放設備:一台黑膠唱片機、一台木質立體音響、車上的卡帶錄音機、CD播放機,或比較先進的隨身聽,這些令人愛不釋手的產品對你這一生會愛上哪些音樂都有關鍵影響,曾經帶給你很長一段歡樂時光,也是你用來發現新事物或學習的好幫手,但是如果現在有人打算用2萬5千美元的價格銷售一台老古董的卡帶錄音機給你孩子,你可能會發覺事情有點不對勁。而且你應該有所警覺才對,不管你認為培養孩子的音樂鑑賞力有多麼重要。
大學文憑的直接成本
不妨想一下,為什麼讀大學的成本相對於生活各項事物的花費成長這麼快。我們處在一個高度生產力的世界,讓我們生活中所有事物變得更好或更便宜,或兩者兼具,大學剛好是其中的一個例外。進入大學參觀時,我們隨處可以看見大型營建機具。學校大手筆投資在健身中心、舒適的宿舍、氣派的學生中心和奢華的運動設施。不久前我們和霍拔威廉史密斯學院(Hobart & William Smith College)和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的前校長、《失去方向:省思美國高等教育》(We’re Losing Our Minds: Rethinking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一書的共同作者、創立「大學生學習評量」(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的賀胥(Richard Hersh)談到高等教育的問題。賀胥告訴我們為什麼現在大學會變成這個樣子:「這是一場在美國各大專院校之間掀起的軍備競賽,背後根據的是不能說錯、卻不幸一再被強化的想法:硬體設施是吸引更多入投以關注眼光的關鍵因素。這一點完全套用商場企業的典範模式,各校想盡方法達到滿招的目標,試圖把學費撐到極限,用這種方式來定義經營績效。他們把提升學校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U.S. News & World Report, USNWR)上的排名視為優先事項,好讓更多人來申請入學、讓更多通過審核的申請人願意入學,這是他們擦亮學校『招牌』的方法。
另外,還要讓讀大學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情,至於如何提升或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大概就沒什麼人在意了。」
當大學愈來愈像一門不好經營的事業,還被莫名其妙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評鑑下指導棋,結果大學還不斷增加各層級的行政庶務與官僚人員。受人敬重的教育經濟學家羅茲(Gary Rhoades)發現大專院校在過去30年非教職人事「成為高等教育增加速度最快的人事科目」。擴編的人事主要負擔大學的營運項目,而非教育工作。曾經擔任多年哈佛大學校長、享有崇高聲望的伯克(Derek Bok)指出:「雖然(學界)大老們自己就能發揮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是他們通常不願意在校內增聘更多師資,一方面是擔心會因此在同事之間形成對立態勢而破壞聲望,導致募款工作難以進行,甚至會害自己失去飯碗。畢竟很少人會因為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果受到獎勵,這項成果通常也很難攤在陽光下接受檢驗,遠不如有效提升學生學力檢定的成績,或募來更多資金興建新的實驗室和圖書館來得一目了然。」
<文摘要來源>
《教育扭轉未來──當文憑成為騙局,21世紀孩子必備的4大生存力》博客來:http://bit.ly/2uPDjWc
誠品:http://bit.ly/2uOj5wC
金石堂:http://bit.ly/2eH4Z9H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uXQQfi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eHnC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