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擊你身體的人,往往就是你自己



不要小看坐姿的重要性,坐沒坐相就是人生悲劇的真相!

世上也有因為意外事故或生病等不得已的原因,而無法維持正確姿勢的人。可是,大部分的人是因為自己本身的習性或習慣,才會一直採取錯誤的姿勢。
如果傳授了正確姿勢而不能實行的話,治療效果頂多只能維持3天。習性的力量非常強大,無論再怎麼調整表面,若不改變根本的原因─某種不良姿勢或身體的錯誤使用方式,不適就會持續惡化。
反過來說,只要能維持正確的姿勢,就沒必要去做昂貴的整骨或推拿。當然,若是等到身體極度不適,光是注意姿勢就難了,更遑論後續持續性。為了不要變成惡性循環,請在還來得及的時候修正姿勢。

養成正確坐姿刻不容緩,尤其是需要久坐的上班族們!
養成正確坐姿刻不容緩,尤其是需要久坐的上班族們!



只是坐著就是龐大的負擔

了解姿勢的重要性以後,讓我更具體一點地說明到底為什麼不能彎腰駝背吧!
人類的身體有200個以上的骨頭,骨頭與骨頭的連結處稱為關節。肌肉則從一個骨頭橫跨到周邊的骨頭,並附著在關節上。身體透過活動關節而動作,伸展或收縮肌肉來調整關節的動作。
即使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只要正確使用身體的話,肌肉並不會過度勉強。可是彎腰駝背時,腰部與背部的肌肉會被強力拉扯,讓肌肉持續緊繃的狀態,無法回到正常的位置。
也就是說,即使什麼都不做,也會持續為身體帶來負擔。
大部分扭傷腰部的人,都是在肌肉已累積過多疲勞、無法正常運作的狀態時,又忽然拿重物或者扭動身體才會造成損傷。
「何謂肌肉疲勞?」有此疑問的人,請回想隔了一段時間的運動天。那天明明什麼事都沒有,第二天卻「鐵腿」(台語),小腿肚腫脹痠痛,甚至無法提腳走路─這就是肌肉疲勞。
把肌肉比喻為橡皮筋或許會更好懂。
年輕時疲勞可以立刻消除,肌肉(橡皮筋)的彈力也會恢復;可是隨著年齡增加,疲勞累積後,彈力就恢復不了。肌肉宛如極度伸展的橡皮筋,緊繃之際,卻又忽然舉起重物──發出慘叫時為時已晚,已經閃到腰了!
我認為在20幾歲或35歲之前,還能某種程度地勉強身體,只要睡覺就能消除疲勞。可是,一旦到了35歲以後,疲勞會越來越難消除。有許多人認為彎腰是放鬆的姿勢,可是,養成錯誤姿勢的人,其實是把自覺舒服的姿勢錯認成身體舒服的姿勢。
雖然你想要放鬆,但身體正在發出哀鳴。

並非「只要不痛就沒關係」

人體骨架歪斜就會影響生活品質。你是否有過胃痛發作時,必須將手放在胃部駝著背的經驗呢?內臟是非常脆弱的器官,所以人體會不由自主地歪曲骨盆,或扭轉脊梁骨來保護內臟。
可是,人體的肌肉與關節卻無法忍受這些突如其來的動作。不斷歪曲或扭轉的後果,就會造成肌肉腫脹、肩痠與腰痛,甚至感到「光呼吸就難受」的情況。
當然,有些人即使肩膀與腰部的骨架稍微彎曲也不會感到不適。關節就像汽車或自行車的方向盤一樣有「間隙」(不管有無移位也沒感覺的地方)。
這個「間隙」因人而異,間隙比較大的人即使有些歪斜或扭曲也不會顯現症狀。
但是,年輕時不理會,隨著年齡增加,肩痠或腰痛的症狀卻可能越來越嚴重,許多讀者都親身體會過吧?
姿勢不良所引起的並非都是腰痛或肩痠,其他如足部浮腫、缺乏集中力、原因不明的不適、腹部肥胖、便祕等等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外表產生的變化:裙子的腰頭容易轉動、只有某邊的內衣肩帶會掉下來、只有單邊的鞋底會磨損的人也必須注意。
如果繼續放任不理會,就會造成小腹贅肉、雙肩高度不同、彎腰駝背、左右臉歪斜等等。一旦如此,身體的姿態就變得一團糟。

重點就在坐姿!

在這裡提個問題:你一天當中有多少時間坐著度過?
使用電腦、念書、開會、談生意、用餐、飲酒會、看電視……坐辦公桌工作的人至少坐著6∼7小時,當中或許也有坐著11小時以上的人。
假設一天坐6小時的人活了70年。
6 小時×365 天×70 年=153300小時。
也就是人生中有整整17年以上都是坐著度過。儘管如此,卻很少人好好思考過坐姿。
站立的時候腳所負擔的體重,在坐著的時候會施加在骨盆上。
而實際上以解剖學而言,骨盆是身體的中樞。為了讓腰輕鬆自在,必須將骨盆調整到解剖學的正確位置。
如此一來,脊梁骨(脊柱)與股關節、大腿骨等連結骨盆的骨頭與關節就會舒適,不僅腰痛,連肩膀或頸部、背部的痠痛也會全部消除。
近來人們開始認知到骨盆的重要性,用來矯正骨盆的體操或商品十分暢銷。雖然這是值得慶幸的現象,但無論怎麼做運動或訓練,卻還是坐姿不良的話,仍是徒勞無功。
究竟怎麼樣的坐姿才是「正確坐姿」呢?改變,只需要3公分就夠了。

<文摘要來源>

驚人坐推力!改變坐姿3公分,贅肉消、身形正、肩頸腰不再痛!
《驚人坐推力!改變坐姿3公分,贅肉消、身形正、肩頸腰不再痛!》
博客來:http://bit.ly/2tombWF
誠品:http://bit.ly/2tYqbOU
金石堂:http://bit.ly/2tx1TbO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sTJDYd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tPfRZf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