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安慰哭泣的機器人?



一趟體驗人類統治時代技術與創新的感知之旅。從適應自然到創造自然我們進入一個真正以人類為主宰的全新時代……

人類世的一種魔術是把我們的數位自我延伸到網際網路上,遠到可以接觸其他的人、動物、植物、跨星球的工作人員、外星訪客、地球的Google 地圖風景,和我們的居住地及財產。要是我們能讓已經滅絕的生物復活、創造模擬世界、編織新的傳播網─新的生命網,又會如何?為什麼合成的生物不能感受、知覺、記憶,並且經歷達爾文的演化?
科技不斷進步,似乎已經慢慢主導人類的發展,演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科技不斷進步,似乎已經慢慢主導人類的發展,演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機器人的壽命

賀德.李普森(Hod Lipson) 是我所認識的人之中,唯一一個以Hod 為名的人,這個字在希伯來文中的意思是「光輝壯麗」,在英文中,則是磚斗之意,那是一種V形的木槽,可放在一邊的肩膀上,用來扛磚。這兩個互相矛盾的意思不論在實體和象徵兩方面都很適合他。一方面他高大強壯,看來可以扛得動整整一磚斗的磚,但他也會頭一個告訴你,這些磚和你印象裡的磚恐怕截然不同。它們甚至會漫步、會重新創造自己,不肯被堆疊在一起,還會設計它們自己的灰泥、會對抗、探索、生養繁殖,而且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如磚這樣平凡的事物一樣可以光輝壯麗,只要經過複雜美化。
他在康乃爾大學的實驗室大樓是許多研發計畫之家, 包括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知名的各種設計競賽(比如設計動作靈活的機器人清除毒害,為士兵設計超級英雄外骨骼等)。兩輛充滿未來風格的DARPA挑戰賽汽車 就像玩膩了的玩具一樣留在一旁,再隔幾步是古老工程傑作的陳列櫃,還有像奶油攪拌機那般又老又慢的電梯。
一隻像蜘蛛猴一樣的機器人緊貼在樓李普森辦公室門的左上方,儘管有趣的,但卻教人不明所以,唯有圈內人才懂得這是個扭曲的象徵,也是工匠的記號,就像殖民時代的店主常掛在店門口好標記自己的生意:藥劑師的杵和臼,蠟燭商的蠟燭,傢俱師傅的胡桃木扶手椅,機器人專家的見習學徒。雖然這長腿機器人當年風光的時候吸引了多少學生的視線,但學生來來去去,就像他們所研究的智慧機器人一樣,巧的是,這些機器人的壽命大約也是3年半─正是學生寫完論文畢業所需要的時間。
李普森一頭鬈髮,栗褐色的眼睛,下巴上有個有酒渦。他招呼我進入他那氣氛愉快的辦公室:窗戶很高,一張工作台,一具配有3個相連螢幕的戴爾牌(Dell)電腦,窗台上的花台有夏天自種的蕃茄,書架盤據了一整面牆,上面則是一大疊的學生設計計畫。雖然我看不太懂,但它們卻奇特地美,扣人心弦,就像外星市集的商品。一組高得驚人的白圓桌椅引人上座,提出想法。 在李普森的桌上,只要你身高不到180,雙腳就會自動離開這個星球。我想這倒不錯,因為即使只是暫時的飄浮,都能讓我們放下一點重力,發揮想像力,即使乘魔毯飛行、在機翼上走路,以及太空船,也全都像家常便飯,沒啥特別。「漫步在雲端」、「教人騰雲駕霧」、「提高知覺」、「跨越障礙」、「腳不點地」,我們為什麼喜歡這樣的措詞,有其道理。淘氣的創造力常靠著如深入的心靈活動、冒險、源源不絕的點子、執迷不悟的實際運用,自動自發地回溯反省,或者雖然碰上死胡同卻不灰心喪志而蓬勃發展,也會受到知覺微妙變化的影響,因此何不擺脫心理上的錨,每天來空中盤旋一下?

做一個機器人的夢

我們這種滿懷數位夢想,而且人才濟濟的喧鬧物種,接下來會推出什麼樣的任務?
李普森著迷的是機器人演化樹上截然不同的另一枝幹,而非我們所熟悉的那種不知疲憊的僕人、專才能手的大軍、或者精準到吹毛求疵的專家。目前已經賣出上千萬台 Roomba機器人吸塵器(屋主有時會發現兒童或貓騎在上面當戰車使用)。我們著迷地看著機器人探索海洋深處(或者沉船),美國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的機器人在水下滑行,監看颶風的強度。Google 的機器人部門旗下有各式各樣的公司,包括打造如真人大小人形機器的公司,因為在公眾場合,我們可能寧可去問面如天使的機器人,而不願去按觸控螢幕。應用程式和亞馬遜公司也都作機器人的深入研究,軍方更斥巨資投資,讓機器人擔任間諜、生化工具、無人機、牲畜,和拆除炸彈之用。機器人早已在工廠生產線和醫院手術室裡,以無與倫比的精準為我們服務。在跨文化的研究裡,老年人很樂意接受機器寵物,甚至機器嬰兒,雖然他們目前還不想要由機器人照顧。
然而這一切在李普森看來都是小兒科的玩意兒。他的重心在有自覺的物種,智慧機器人(Robot sapiens)。我們自己的譜系是由如猿般的祖先一而再再而三的分枝而來,機器人開花結果細分再細分的傳承亦然,說不定它們也需要自己的林奈分類法。機器人演化的第一個分枝可以由AI和AL之間展開─人工智慧(Artifical Intelligence)和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李普森就站在那條路的岔口,協助預言和探索我們時代最偉大的數位探險之路,使他名聞遐邇,這是終極的挑戰,在工程上是,在創造上也是。
「其實,」他帶著一絲幾乎難以察覺的微笑說,「我是在人工環境中重新創造生命─未必是像人類的生命。我要創造的,並不是可以走出這個門,擁有各種擬人化的特性,會打招呼說『哈囉!』的人,而是按照生命的原則真正活生生的特性─它們自行演化的特色和行為。我並不是要打造某個事物,打開它的開關,讓它突然活起來。我不想要為它設計程式。」
當今許多機器人學,還有許多科幻小說,都是談某人在昏暗的地下室工作台上,拿數位的破銅爛鐵縫縫補補,接著突然想出如何命令這個稻草人聽他的吩咐。或者某個聰明人打造出十全十美的機器人,沒想到它不知不覺發起癲來,開始屠殺我們,有時在地球上,但大部分都是在太空裡。這都是假設我們人類對機器擁有無限的力量(因為擁有,所以也可能會喪失)。

<文摘要來源>

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
《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
博客來:http://bit.ly/2uhimTx
誠品:http://bit.ly/2uP1i8W
金石堂:http://bit.ly/2ugxij3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vqtzQe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tMl0x6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