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得裝模作樣才能在組織中找到歸屬?
牛津大學哲學家及全方位管理顧問羅伯.洛蘭德.史密斯48個最貼近現實的殺手級提問,他的提問務實且充滿挑戰的問題,直逼職場生存核心。
我人在香港,在一大群顧問和活動企劃人員之中。大家聚在大禮堂,為1小時後就要開始的大會做最後的檢查和準備,測試麥克風,校正要播放在大銀幕上的幻燈片。在外面的等候區,與會代表都拿著咖啡正在交談。這次的會議是為一家南非製造公司的兩百名高階經理人舉辦的,在禮堂開放讓大家進場時,我立刻就注意到一件與會議內容毫無關聯的事,那就是所有人的衣著。雖然這些人─9成以上都是男性,分別來自南非、波蘭、以色列和中國等各個不同的國家,但他們的穿著打扮卻幾乎一模一樣。都是一件卡其褲,軟皮平底鞋/帆船鞋,沒繫領帶的開領條紋或格子襯衫,有的人再披上一件藍色的休閒西裝外套。而這家公司的執行長跳上講台準備演說時,他的打扮也和聽眾如出一轍。
頂尖工作者憑什麼頂尖?不,他們只是比別人早一步面對現實! |
害怕格格不入
或者,該說是聽眾學他的打扮?每個與會代表是否都私下預先想過要穿什麼,最後結論是學老闆最好?恐怕不是,這個執行長並不喜歡個人崇拜,而這也不是什麼禮拜儀式。然而我們依舊可以看出大家穿的衣服─可以說是制服,象徵了非常強烈的群體認同,歸屬於某個團隊。在我看來,這再度說明了策略觀點在企業上的限制。當人們聚在一起工作時,主要的目的也許是要追求某個特定的目標─要實現某個「任務」,但大家為了某件事物而聚在一起的欲望本身,同樣也不容小覷。人喜歡結為群體─是的,針對某個目的,但一如我先前所說明的,現實中歸屬某個群體的情感,往往會比實現企業任務的情感更強烈。大家穿著類似的服裝以表現他們的歸屬,就明白地顯示了這種很容易遭到忽略的欲望。
當然,我所描述的這種服裝並非這家公司所獨有,它已成了舉世通用的「商務便裝」(business casual)法則,介於西裝革履(在公司外未免過度正式)和牛仔褲(這又未免太過休閒)之間。有時候長袖襯衫會換成馬球衫,塑造出好像去打高爾夫球的印象,也會被大家接受,因為①一般企業都喜歡和運動沾上邊,而且②高爾夫可能是所有運動中最適合企業人士的。只是這種打扮雖然風靡全球,在這場會議中卻有個一成不變的解釋,教我不得不疑惑,「歸屬」一個組織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而不這麼做又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當然,有個相對之下較為簡單的答案,你得遵照組織的服裝法則,才不至於格格不入。
就像公司舉辦「自由參加」的高球賽事,即使你想待在家裡和家人相處,還是不得不勉力參加。因為你不參加,就可能招來他人側目,認為你並不是真正屬於公司的一份子,不論你的工作表現如何。假設其他的條件都一樣,你的工作還是會比聽話參加比賽的員工多一分風險。我曾有位同事,她被炒魷魚是因為她在辦公室不愛穿鞋,老是打赤腳。當然最後叫她走路時並沒有提到這點,但在心理上,這就是引爆點。
置身企業界的人,憑直覺就明白這點─他們知道歸屬的規則,如果想出人頭地,你就得看起來、聽起來像掌權指揮的人。但他們同樣也知道這樣做有不利之處:要是一個組織聘雇和升遷的人都按照其領導人的形象來做選擇,那這組織就會變得一模一樣,而缺乏多樣性也是一種企業風險。它會減少來自內部的挑戰,使得決策不像經過適當測試那樣穩健,對市場的知識也可能更狹隘。
牡蠣中的砂礫
有時候組織會想聘用不同的人才,來彌補同質員工的空缺,這個人的角色就像「牡蠣中的砂礫」,就像我的一位客戶。他體格粗壯,一口勞工階級的口音,製造業背景,受的是大鍋飯式的普通教育,他被盡是世家子弟的英國政府文官部門聘用。在那些政府高官和象牙塔菁英中,盡是牛津、劍橋等顯赫學歷和擅長舞文弄墨的好手,這人就像個異數。且要不是因為他個子矮,同事認為他格格不入的特色就更加明顯了。但他的確是牡蠣中的砂礫,他對數字和創新獨具眼光,在文官部門追求現代化和冒險的目標上,他可以說是明星;但若說到要融入組織,他卻註定失敗。同事說:「他和我們說的是不同的語言。」他們指的是:「他不屬於我們。」到頭來,組織容不下他,就像有機體排斥異物一樣,組織的「有機」性質主宰了井井有條的架構和讓員工融入其中的努力。其實他的表現比其他同事都好,只是在某些人眼裡,沒有砂礫的牡蠣吃起來味道就是比較好。我相信當企業領導人在考慮該提拔誰、該把特別計劃交給誰、或者該交棒給誰時,表現和歸屬之間的張力舉足輕重。這些領導人往往會把歸屬想成信任,亦即如果你覺得某人是自己人,就比較容易信任他。但這是非常初階的做法。真相是,優異的表現會讓歸屬的力量更加穩固,因為這是對企業整體最有利的做法。在極端的情況下,你可能會只聘用「歸屬者」,而非「表現優異者」,結果使得組織衰弱,就像近親通婚的遺傳情況一樣。
我並不是說表現優異會勝過歸屬,因為每個組織都會吐出它認為不屬於自己的砂礫,這本能實在太過強大,無法克制。我要說的是,領導人往往偏愛歸屬而非表現,但比較好的情況是這兩者能夠達到平衡。這裡提供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實際方法:比如在決定升遷人選時,第一次篩選先把候選人的名字遮住,單純只看到他們的表現資料。根據這個客觀的方法,先列出一張簡短名單,然後再進行面試─這回再用上所有「歸屬」的偏見。或者你也可以倒過來。不論採取這兩種做法中的哪一種,你都是在歸屬和表現之間取得平衡,一方面能保持企業的活力,一方面也能讓領導人感到安心。
<文摘要來源>
《你的價值比你的同事高多少?──頂尖工作者必須面對的48個問題》博客來:http://bit.ly/2t6oEGK
誠品:http://bit.ly/2sTaTHa
金石堂:http://bit.ly/2sT7wQp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ulA2yC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vfg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