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有多好?你一定要知道



在這個淺薄時代,人們紛紛擁抱分心,每天將大把時間浪擲於紛亂的電子郵件和社群媒體上,失去了深度思考、深度工作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其實能以更好的方式生活。

2012 年,臉書公布由蓋瑞(Frank Gehry)設計的新總部計畫,這座新建築的中心是臉書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形容的「世界上最大的開放樓面計畫」,超過3千名員工將在1萬2千坪空間的可移動辦公桌椅上工作。
當然,臉書不是矽谷唯一擁抱開放式辦公室的重量級公司。推特的共同創辦人多西(Jack Dorsey)買下《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舊大樓,作為Square的辦公室,他改裝內部空間,讓程式設計師在共同空間和共用的長桌上工作。「我們鼓勵人們在開放空間工作,因為我們相信偶然,從身邊走過的人能彼此教導新事情。」多西解釋說。
另一個企業界近幾年來正在崛起的大趨勢是即時通訊。《泰晤士報》(Times)一篇文章指出,這種科技已經不再是愛聊天的青少年的專利,現在也用於協助公司提高生產力和改善顧客反應,並從中獲益。一名IBM 經理宣稱:「我們在IBM內部每天傳送250萬則即時通訊。」
近來跨入即時通訊業的一個成功例子是Hall,這家矽谷新創公司協助人們利用Hall從事即時協作,而不只是聊天。
我認識的一位程式設計師告訴我一家使用Hall 的公司內部工作情況,他說,最有效率的員工會設定他們的文字編輯器,每當公司的Hall 帳號有新張貼的問題或評論時,螢幕就會閃現警示,他們可以按幾個鍵,切換到Hall,鍵入他們的想法,一剎那後又切換回他們編寫程式的任務。朋友在描述他們的速度時似乎很讚嘆。
第三個趨勢是各式各樣的內容生產者都急於在社群媒體曝光。舊世界媒體價值的堡壘《紐約時報》鼓勵員工上推特,現在《紐約時報》有逾800名作家、編輯、攝影師擁有推特帳號。這不是湊熱鬧的做法,而是新常態。
小說家法蘭森(Jonathan Franzen)為《衛報》(Guardian)寫的文章,形容推特是文字世界一股「壓制性的發展」, 被許多人取笑與時代脫節。線上媒體Slate評論法蘭森的抱怨是「對網際網路的孤寂戰爭」, 同樣是小說家的韋娜Jennifer Weiner) 在《新共和》(New Republic)雜誌回應說:「法蘭森是只有一個人的類別,一個孤獨的聲音,下達只適用他自己的召令。」諷刺的主題標籤 #JonathanFranzenhates 很快暴紅起來。
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深度工作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深度工作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深度工作的價值

我提到這三個趨勢是因為它們凸顯一個矛盾。我談到深度工作在這個變遷中的經濟比以往都更有價值,如果這是真的,你應該會看到懷抱雄圖大略的人鼓吹這種技術,企業組織也會想藉以讓員工發揮最大潛能。但這些事情並未發生,在企業界,許多事情被認為比深度工作更重要,包括剛談才到的偶然的協作、即時通訊,以及積極參與社群媒體。
這些趨勢如此受重視已經夠糟糕了,雪上加霜的是,這些趨勢還會明顯減損人們深入工作的能力。例如,開放式辦公室可能製造更多協作的機會,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大規模的分心」─引用英國電視特別節目《辦公室建築的祕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Office Buildings)實驗的結論。
「如果你剛開始工作,有一支電話響起,你的專注力就毀了。」為該節目做實驗的神經學家說:「雖然當下你不知道,但大腦會對分心的事物有反應。」
即時通訊的興起也帶來同樣的問題。理論上,電子郵件收件匣只有在你選擇打開它時,才能讓你分心,然而,即時通訊的設計就是要隨時啟動,擴大了干擾的影響。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資訊學教授馬克(Gloria Mark)是注意力分散科學的專家,在一篇經常被引述的研究中,馬克和共同作者觀察知識工作者實際在辦公室的情況後發現,即使只是很短暫的分心,也會明顯延遲完成一項任務的總時間。「實驗對象表示,這會造成嚴重的害處。」她以學者典型的含蓄做總結。
強迫內容生產者上社群媒體,也對他們的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舉例而言,嚴肅的記者必須專注在嚴肅的報導:深入探究複雜的來源,發掘相關線索,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
要求他們隨時打斷這種深度思考, 參與線上起起伏伏的泡沫,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是毫無助益;最壞的情況則是破壞性的分心。
深受敬重的《紐約客》(New Yorker)撰稿人派克(George Packer)在一篇談他不上推特的文章,表達這種憂慮:「推特是媒體癮的毒品,它讓我害怕,不是因為我有道德上的優越感,而是因為我自認無法應付它,我害怕到最後我會不顧兒子餓肚子。」派克發表這篇文章時,正忙著寫他的書《解密:新美國祕史》(The Unwinding),這本不久後便出版的書獲贏國家圖書獎,儘管(或者就是因為)他很少使用社群媒體。
總結來說,今日企業界的大趨勢正在減損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雖然這些趨勢承諾的好處(例如增加偶然的發現、更快回應要求,和更多的曝光)比起深度工作的利益(例如快速學習專業技術,和達到高水準的表現)顯得微不足道。

深度工作就是你的機會

深度工作在今日的企業環境應該被列為優先選項,但是卻沒有。我已經概述造成這個矛盾的各種原因,主要是深度工作較難,淺薄工作較容易;由於你的工作沒有明確的目標,使得環繞著淺薄工作的忙碌得以持續存在; 我們的文化已經發展出一切與「網際網路」有關的行為就是好行為的觀念─不管它對我們生產有價值事物的能力有何影響。這些趨勢都因為難以直接測量深度工作的價值及忽視它的成本而大行其道。
如果你相信深度工作的價值,就能了解這種情況整體來說,對企業是壞消息,因為企業將錯失大幅提高價值生產力的機會。但對個人來說,這是好消息,同儕和僱主的短視為你創造了大好的個人優勢。假設前面談到的趨勢持續下去,
深度工作將變得越來越稀奇,並且越來越有價值。既然確定深度工作沒有根本的缺點,而且取代它的分心行為並非不可或缺。

<文摘要來源>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時報悅讀網 http://bit.ly/2thHdnt
博客來 http://bit.ly/2uETohs
誠品 http://bit.ly/2uBnuCW
金石堂 http://bit.ly/2thAklP
讀冊 http://bit.ly/2gMq17G
ePUB電子書(KOBO) http://bit.ly/2vapt1K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