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助人益壽延年,也讓人驚恐連連?



醫病關係從關懷與溝通開始,給行醫者多一點從容的空間,抱持掌控之權不完全在醫師及護理師等相關人員手裡的想法,自己也能多方觀察。

健康檢查是體現醫學上預防重於治療最具體的措施之一。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若無健康檢查,高血脂及相關異常帶給我的麻煩,不會只是暈眩,恐怕無預警的中風或心血管疾病很快找上門來。但是健康檢查真的是好處蓋頂,無須讓受檢者檢查前有所警覺嗎?
《讀者文摘》中文版2009年5月那一期,有一篇「健康篩檢利弊知多少?」的文章,適度反應許多人都會問的問題,健康檢查真能保護我們的健康?還是麻煩製造者?一般人都知道預防重於治療,健康檢查毫無疑問地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很多人誤解一次健康檢查可以查清楚身體大大小小的毛病,沒病安心,有病可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健檢有必要,但也有風險,不要過度解讀偶然的發現,也不能忽視數字背後潛藏的危機。
健檢有必要,但也有風險,不要過度解讀偶然的發現,也不能忽視數字背後潛藏的危機。

健康檢查有局限性

不幸的是,不僅一般人不了解健康檢查有它局限性,充斥著死角。很多醫師解讀時,也沒有說明清楚每一種檢查或檢驗,只代表該項檢查或檢驗的時間點,顯示某些器官組織當時的運作狀況,不代表明、後天,甚至於一、兩個月或更久以後的狀況,更不能擴大解釋該項檢查無法涵蓋的地方。不明此理,受檢者一旦生病,糾紛就產生。
即使《讀者文摘》推薦大腸癌、子宮頸癌及乳癌等3種癌症的篩檢,對一般民眾有好處,裡面也潛藏玄機。例如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結果正常,容易讓受檢者鬆懈其他潛在的危險,例如抹片檢查的偽陰性率,雖然各家說法不一,仍可以高達20%∼37%。雖然隨著技術精進,偽陰性率可以大幅降低,但是數字仍然可觀。另外,子宮頸癌是子宮頸上皮長出來的鱗狀細胞癌,只有部分是子宮頸腺癌。兩者均和子宮內膜癌無關。後者無法藉由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出來。一旦篩檢正常,卻發生子宮頸附近器官,包括子宮長出的癌症,就有媒體不明就裡,誇大地報導健檢誤判,彷彿萬能健檢不該出錯。
檢查出來正常,固然容易被健康的假象所蒙蔽,檢查出來不正常,挑戰更大。信手拈來,就有一個例子,也出現在讀者文摘2009年5月那一期的報導,受檢者是一名放射線專科醫生,因電子大腸鏡及電腦斷層掃瞄發現腎、肝、肺都有問題,不排除癌症轉移或其他多發性疾病,因此進一步接受肝臟切片及胸腔鏡手術,術後身上還插了幾根管子,痛得死去活來,並花了5萬美元,最終竟然發現他根本沒有病!這當然是發現偶見瘤後,採積極治療的一個例子,他也因此是典型的先進科技「明察秋毫」下的受害者。
在2014年1月那一期讀者文摘「前列腺癌的治療」專文報導,作者列舉幾名PSA值異常者的選擇,雖然積極治療者大有人在,但是也有選擇追蹤,PSA值隨後下降的例子。後者例子主要因他哥哥體檢發現PSA值異常,懷疑前列腺癌,於是採取積極配合治療,期間痛苦不堪,癌細胞仍然無情地侵犯骨頭,讓後者心生警惕。幾經考慮,不願重蹈哥哥率然接受治療的覆轍。
其實像PSA這樣的檢查,其偽陽性率非常高。所以,不能看一次數值就冒然採取行動。健康檢查可以是麻煩製造者,除了前述放射線專科醫生,我的表哥的故事也是活生生的例子,主要異常發現之後的處理不當,造成當初難以想像的後果。在衡量健康檢查的好壞處之後,來自瑞士的一篇公允的報導,值得大家參考。很多醫師會誤以為一般人閒閒沒事幹,疑神疑鬼,才會做健檢,想找一下有沒有不正常的地方,以便及早處理。
其實,除了公司行號例行給員工的德政,多數人健檢起因在無法解決的症狀,例如長期咳嗽,也有因家族中很多成員死於某一種特定疾病如癌症,而特別注重該注意的項目。在這樣的情況下,例行健檢的好處比較容易彰顯出來。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如果受檢者(病人)的家庭醫師、或者常看診的主治醫師積極參與意見,幫受檢者注意健檢的項目,健檢的結果無論如何,這位醫師與病人的關係會更好,這彷彿是生命共同體的體現!對於忙碌又看病時間有限的台灣,平常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對某些情況有疑慮又願意花一點錢的病人,這篇報導所講的,毋寧是醫師與病人間的潤滑劑。
加拿大醫學會雜誌,更直接了當,列舉5點他們認定的健康檢查的真相:
1.定期健康檢查自工業革命時代就已經存在,主要是雇主希望他們的員工保持健康,有利於生產。
2.雖然很多國家鼓勵40至75歲的人做例行健檢,但是它的價值還不是很確立。
3.就像打疫苗預防傳染病,健檢可以幫忙受檢者篩檢潛在的危險,讓受檢者來得及採取預防措施。
4.從健檢過多的檢查和曝露的風險,目前仍難評斷是否真能減少受檢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
5.健檢對不常看病,或者有多重慢性病的病人,可以幫忙弄清楚狀況,改善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
其中第二項健檢價值不是很確立,以及第四項難判斷能否減少受檢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其背後的原因在於目前還缺乏大規模地應用統計方式,和沒有接受健檢的民眾比較健檢的成效,並不是刻意否認健檢的價值。
說了那麼多,讀者大概像霧裡看花,搞不清楚健檢到底該做還是不做最好?綜合各家看法,以及個人的一點經驗,提出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1.健檢有必要,但也有風險,尤其大腸鏡這樣的侵襲性檢查,固然可以幫助受檢者找出早期大腸癌,也可能造成大腸穿孔的併發症,即使發生比率很低,也須告知並尊重受檢者的個人抉擇。
2.重視個人遺傳及家庭環境背景,儘量以客製化的原則執行健檢,不必亂槍打鳥,切勿以為一網打盡所有項目就安啦!
3.執行健檢者切勿給受檢者安全的假象,一項檢查只代表一個地方,在一個特定時間點檢查過。
不要過度解讀偶然的發現,也不能忽視數字背後潛藏的危機。最重要的是,提供受檢者足夠的訊息,針對偶然的發現,在過度治療與治療不足間,取得足以供受檢者做出最有利於他(她)自己的判斷。

〈文摘要來源〉

醫療大觀園
《醫療大觀園》
時報悅讀網 http://bit.ly/2i4B2lt
博客來 http://bit.ly/2x3gGf3
誠品 http://bit.ly/2uOt5Te
金石堂 http://bit.ly/2vIdUfI
時報攜讀網 http://bit.ly/2w9Iouc
bookwalker電子書:http://bit.ly/2v1vglO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