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恐懼老化?這也算是一種病吧
到了某個時間點嘗試凍齡只會變成白費力氣,你要不走向死亡、要不開始顯老─但是接受老化、拒絕年齡歧視絕對會讓你受用一輩子。假如有一種生活方式可以保證變老過程豐富多元,那一定就是反對年齡歧視、積極地接受年齡增加了。活在當下,不要試著凍結時光。
一名42歲的美國女演員在2013年控告一個網站透露她的年齡─「如果一個人被認為『過了黃金時期』,也就是即將年滿40歲,這會讓才剛開始嶄露頭角的女演員無法……找到工作。」上訴書這樣寫道,「她會被認為沒有『優勢』」。兩年多前,有位加州的母親坦承幫自己8歲的女兒─一名選美比賽的參賽者─注射肉毒桿菌以消除微笑的時候出現的「皺紋」。女孩表示,「我每天晚上都會檢查臉上有沒有皺紋;只要一看到皺紋我就想要注射更多的劑量。以前還會覺得很痛,但是現在我已經不太哭了。」這位母親馬上被大肆撻伐,能找到一個大家都很討厭的人實在滿安慰的。但可怕的是她只是把文化的潮流發揮到極致,從什麼時候開始為自己或孩子注射肉毒桿菌不成問題?現在青春期剛過就開始擔心自己顯老已經很正常了。
接下來將敘述社會上普遍如何形容年紀的增長─你會發現,不論在流行文化中或政治性的討論,每次一討論起「變老」便立即聚焦於老年時期,彷彿人只有在生命的最後10年才會變老一樣;雖然這種觀點只是在扭曲終身成長的真正意義,卻還是會反映在我們隨後會看到的例子當中。將這些例子收進書裡並不是要讓大家沮喪,不過要是你過去幾十年在另一個太陽系中度過,有可能會被嚇一跳。為了讓大家能夠以不同的方式體驗年齡增長的生活,我們必須借助另一種老化的模式:一種認識人自出生起就開始老化、沒有一天會停歇的模式,認知到老化定能豐富我們的生活。
為了挑戰舊有的思維,各位也必須多認識近年來十分猖獗的「恐老症」─高齡人士對老化有著超乎常理的恐懼。
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及陳舊,而是擁有更多成長的嶄新機會和可能。 |
銀髮外星人
那些在詆毀「老年」的人看似掌握著最強而有力的殺傷武器:人口統計數據。到了2050年,65歲或以上的人口將佔世界人口的20%;英國甚至預估在2030年會擁有超過50%的老人人口,其中超過85歲的人口將是當前的兩倍。當今西方世界的人口組成,呈現了前所未見的倒金字塔型:由於出生率持續下降以及人類壽命的延長,史上第一次─65歲以上的人口大於16歲以下的人口,而且預測結果顯示到了2034年,「老年撫養比」(老年人口除以工作人口總數)將從1971年的3.6掉到2.8。
但這些數字不只是人口統計的真實數據,它們還被用來煽動恐懼。說得好像世界即將毀滅一樣:「人口地震」、「人口定時炸彈」、甚至「灰色海嘯」(自己選一個末日比喻吧),我們不再害怕食人花或火星人入侵,我們現在怕的是老人。他們總是被形容為只會耗費資源的重大社會問題,而不是被視作資源。
但是,如同英國獨立智庫Demos所指出,關於人類長壽的辯論只是危言聳聽地假定一方在經濟上依賴著另一方。事實上,現在的工作人口失業率逐漸攀升,相對地越來越多超過國定退休年齡的人們還在工作─如此一來年齡與經濟活動就不能被工整地畫上等號拿來計算。
談到關心和支持,關於年齡歧視的假設更是不準確。老年人提供的照護服務跟他們獲得的幫助其實一樣多,75歲以上的人口比起年輕人花費更多的時間照顧別人─通常是自己的伴侶,那些負起重要責任照顧孫子的爺爺、奶奶更別提了。這難道也算是「缺乏經濟活動」?
當然,人口高齡化確實帶來許多難題,特別是負責照護家中老人的婦女。高齡化無疑也帶來額外成本支出和新興需求,經濟學家菲爾·穆蘭(Phil Mullan)在著作《虛擬的定時炸彈》(The Imaginary Time Bomb)已經拆解了「老化是工業化社會無法承受的負擔」這個說法。他認為這場關於老年人財務費用的辯論被故意誇大,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為了將金錢支出的責任導離國家財政緣故,轉向個人、家庭和老年人本身。
說老年人是「負擔」也不是新鮮事:英國作家安東尼·特洛勒普(Anthony Trollope)一八八一年出版的反烏托邦小說《有效期限》(The Fixed Period)已有類似比喻─書中設定英國前殖民地不列顛怒拉(Britannula)的總統和內閣於1980年想出了新方法解決─「那些尚未死亡,卻過著無用又痛苦生活的人」─老年人所造成的負擔問題。一旦公民年滿67歲(有趣的是,特洛勒普出書的時候也正是這個年紀),「有效期限」的規定使他們必須接受安樂死。
但是當第一個(不幸地還很有活力的)人大限之日將至,他的求生欲望和家人朋友對政策的不滿導致社會陷入重大危機,最後只好由英國政府出手干預才落幕。
更怪異的是,這竟然是由那些很快也要邁入高齡的中老年人提出的。這些年輕或中年評論家們向大眾兜售老人入侵社會、榨乾國庫的未來景象,好像自己以後不會老一樣!
但「他們」永遠不會變成「我們」,他們似乎已經藉由分配恐懼給社會大眾,而處理掉自身的老化焦慮,或者想像現今的老人會永遠乖乖待在原地,30到50歲的人因此以後不用去接替那個位置,彷彿老人永遠就會是同樣的老人一樣。這些人就是讓自己染上長期的幼稚病,他們─也就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累積未來將會對自身所感到的厭惡。
事實上,研究人類老去過程的老年學家,一直為年齡歧視感到困惑:它等於人對於未來的自己所產生的偏見。不同於其他種類的偏見和歧視,比如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年齡歧視則因為我們拒絕承認自己也會變老而生,因為我們不認同老人、不認同自己無時無刻都在慢慢老化的事實。
<文摘要來源>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關於變老這件事》時報悅讀網 http://bit.ly/2vWJgPW
博客來 http://bit.ly/2v6c1IC
誠品 http://bit.ly/2x4Qn8V
金石堂 http://bit.ly/2vgEGd5
時報攜讀網 http://bit.ly/2ww0vtM
ePub電子書(readmoo) http://bit.ly/2vgLm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