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珍貴的孤獨淬鍊為動人的藝術之美


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樂於當個獨行俠,但始終抵擋不了世間的柵欄,為了工作,還是得與人來往。

時報出版-孤獨的價值-森博嗣
(圖片取自Pixabay)
科學家和數學家懷抱著「一般人無法理解」的孤獨感,獨佔這份樂趣。雖然這種情況極少發生,但當你感受到這般樂趣時,會覺得所有人、世上萬事萬物是如此美好,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快樂。
這種感覺實在很難表達,就算拍一部關於某位學者生平的紀錄片,最重要的部分也會因為一般人無法理解而刪掉,成了只是在描述學者的日常生活、家人與瑣事的片子。那些終其一生鑽研學問的學者,為何能成就一番偉業?因為他們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嗎?不,純粹是因為他們享受鑽研學問的樂趣,縱使犧牲性命、犧牲其他事物,也想追求這個燦爛光輝的樂趣。
這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事,也很難拍成戲劇,況且世人對於這類型之人的既定印象往往是「雖然他們成就很高,卻犧牲家庭生活」,或是「他們私底下恐怕過得很寂寞吧」,這樣的解讀其實大錯特錯。
不懂得思考的人,才是最寂寞的人──《孤獨的價值》作者森博嗣 
每當夜深人靜時,對許多創作者來說才是他們開始靈感爆發的時候,少了晨間的喧囂,多了份孤獨的靜謐。其實我們早就明白這道理,無論用哪一種語言、文化,都能闡述獨處時間的可貴。
然而,資訊發達的現今社會,卻讓我們有點忘了這種感覺,不是嗎?因為現在是個透過網際網路,便能輕易干涉別人生活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總是處於「連線」狀態,遠離了珍貴的孤獨。

讓孤獨轉換成「美」:創作的動機

世間有許多歌頌愛的歌曲,人們也喜歡聽這類型的音樂,所以不是以愛為題的歌曲,恐怕極少吧。這些「愛之歌」究竟是歌頌愉快的愛比較多,還是訴求悲傷的愛(別離的愛、失去的愛)比較多?
我想不用細數也知道,應該是後者,因為這樣的曲子比較容易打動人心,接受度也高。
不只音樂,電影、連續劇也是,極少有描寫愛情一帆風順的作品。即便是快樂結局,也大半是悲傷、波折不斷的過程。歌曲亦然,透過歌曲可以瞭解大眾的心聲。
對於創作者來說,處在悲傷情況下,似乎更有靈感。不妨想像你是個創作者,要是每天和戀人過著愉快日子,根本湧不起創作念頭,但只要和情人吵架、分手,當孤獨悄悄造訪時,悲傷情感就會激起創作慾望。
應該不少創作者是因為想起過往的孤獨,而湧起創作靈感。
縱使現在再怎麼幸福,也會因為喚醒與親密愛人別離、與至愛之人陰陽兩隔的記憶,沉浸於孤獨中,挑起創作慾念。或許可以說,完全不曉得孤獨為何物的人,無法創作。而且透過別人的作品,模擬體驗到的「孤獨」是虛假的,除了缺少細節之外,也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形式。
創作一事是孤獨的,就這一點來看,孤獨是有產值的。對於專業創作者來說,孤獨可以變成錢,說是處於一種有錢可賺的狀況也不為過。
藝術是將人類最醜陋、最虛偽、最悲傷等負面情緒轉換成正面能量的行為,記住這一點絕對有好處。如果覺得自己跌入無法忍受的孤獨深淵,強烈建議你拿起筆畫畫、寫詩,嘗試創作,絕對比欣賞畫作、讀詩等較為被動的行為來得有效。因為將時間花在創作這件事,能讓你的心情昇華。無論是繪畫、音樂還是演戲,你多少有點這方面的才華,絕對建議一試,這也是藝術的功能之一。
但要是自認與藝術無緣的人,大概就不會用這方法了。現在還有這種人嗎?也許有,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或許這麼說不太好,某些藝術家似乎在炫耀自己的不幸,但還是有少數人會被感動。藝術不是誰都能輕易接受的東西,因為它不是大眾娛樂,但至少不少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得到慰藉與救贖。當然,也有不少藝術家步上自殺一途,完全得不到救贖……。

〈摘文選自〉

(圖片取自Pixabay)
《孤獨的價值》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