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瘋狂時而清醒,是什麼遭遇讓他流落街頭變遊民?



亞歷山大‧馬斯特是劍橋大學的高材生,有一回,他在打工的遊民收容所遇見史都華。為了理解什麼樣的遭遇能改變一個人、致使走入街頭,亞歷山大決定採用倒敘手法,為史都華這個超級小人物作傳……

史都華不喜歡我寫的初稿。
透過特易購的淺色條紋塑膠袋,我看見一大疊的稿件。那全是我花了兩年時間訪問、寫作的成果。
「怎麼了,有哪裡不好嗎?」
「讀起來超無聊。」
他在身上每個鼓起的口袋中胡亂翻攪,想找找看有沒有捲菸紙。接著,又一屁股坐在我的扶手椅上,拉長脖子,仔細看著陽台上那堆我在夏天時蒐集來,如今已成枯枝敗葉的植物。
史都華坐下時,總會將一隻手夾在他的大腿與椅子之間,這個姿勢現在仍維持不變。窗外天色漸暗,花園裡原先疏於照料的樹木如今蓬勃生長,先前幼小的模樣已不復記憶。
「我知道你花了很多心思,所以我也不想把話講得太過分。」史都華開口。
簡單來說,史都華不喜歡這份手稿的原因,就是內容太乏味嘮叨。他想要我寫些笑話、編點故事、揮灑幽默。他不喜歡學術論文式的「引述」,還有背景研究。
「這樣不行,亞歷山大,你要重寫一遍,一定要寫得比這份稿子更好。」
他要的是一本暢銷書,「就像湯姆•克蘭西的作品那樣。」
「但是在那些小說中,主角有可能是想用炭疽細菌炸彈暗殺總統的人,你又不是那種人。」
我這樣回答他。而我內心的潛台詞則是:你只是個無家可歸的遊民,而且還是個精神病態的毒蟲。
史都華又開口了,這次他換了一種說法:「你應該要寫一些別人願意讀的東西。」
當劍橋高材生遇上時而瘋狂時而清醒的街友,兩人會激盪出怎麼樣的友誼?
當劍橋高材生遇上時而瘋狂時而清醒的街友,兩人會激盪出怎麼樣的友誼?

遊民分為好幾種。

有一種遊民,本來生活正常,但是因為老婆跟其他男人跑了(或是跟另一個女人,而且這種案例還出乎意料地多),所以一時沮喪消沉。也或許他們生意失敗、女兒死於車禍,甚至兩者同時發生。對他們來說,最大的難關就是失去自信。如果在發生狀況的前幾個月,能獲得專家協助,他們就能在1、2年內重返職場,或是在一個地方長期安頓下來。
在所有無家可歸的遊民當中,男性占大多數,男女比例為9:1。女性會流落街頭,不外乎是碰到性、暴力,或是精神異常等問題。她們比較能面對財務困難或是遭人背叛的處境。或者說,她們較能調適心態、降低期望,因此不至於太過失落。
也有人因為不識字、無法融入社會,或者說好聽一點是所謂的「學習障礙」,而長期過著窮困的生活。也許他們有讀寫障礙、自閉症,或是害羞到讓人無法理解的程度,所以從來沒有上過學。他們有可能單純是生了病,或者是聾子、瞎子,以及啞巴。他們一路從花園裡的倉庫搬到臥室兼起居室的套房;從避難所遷到青年旅舍、到車庫、到朋友家的客廳地板,最後搬到國王學院旁裝有輪子的垃圾桶中,始終無法擺脫既有的處境。
第三種遊民,則是那些跟父母鬧翻的年輕人,或是那些無依無靠、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甚至連早餐都不會做的青少年。假如他們沒有在半年內找到工作、住處或是女友,讓生活重回正軌,他們就很有可能會淪為街頭遊民。
而曾經坐過牢或當過兵的人,若將他們從規律的生活模式中抽離,他們就會變得萎靡不振。
這還只是開始而已。
在這堆過著異於常人的生活的人當中,史都華屬於最底層的「混亂遊民」。碰到混亂遊民(史都華說這個詞時,會像在嚼口香糖那樣,拉長「混亂」兩個字的音節),連專業人士也無計可施。
史都華一開始被發現時,就像卡斯帕爾•豪澤爾這個野孩子一樣,蜷縮在一棟立體停車場的地下最低樓層。一般的遊民也不想與他為伍,大家都稱他為「劊子手阿丹」或是「地下4樓的發瘋混蛋」。
混亂遊民通常都坐過牢,但是又非職業慣犯。史都華的判決書整整有20頁之長,但他只是偷了一次東西。他的犯案動機是想發大財,而在那次荒謬的犯罪中,他總共得手500英鎊(扣除付出的成本)。換言之,他在牢裡待一年換來100英鎊。
混亂遊民需要的不多,但仍有幾樣東西是不可或缺的,像是海洛因跟酒精。有些人是因為本身的習慣而流落街頭,也有些人是在變成遊民後,才有了吸毒跟喝酒的嗜好。混亂遊民雖然無家可歸,但他們未必身無分文。在我認識史都華的3年當中,政府給他的救濟金加起來幾乎比我的收入還多。只要是身障、智障或是有酒癮、毒癮的人,失業時每周最多可從社福機構領到180英鎊。此外,他們還能申請房屋津貼來支付房租。

混亂遊民的共通點,就是他們的生活相當混亂。

行為的動機跟造成的後果之間毫無合理的連結,他們無力控制自己,外人也難以理解他們。他們的精神狀態時常在亢奮與崩潰的邊緣擺盪。
這群人最讓社福機構的工作人員擔心,因為他們在所有淪落街頭的人當中,屬於狀態最糟的那種。就算不是遊民中最讓人痛恨的,也是最可憐的底層族群。
兩年前,史都華的生活雜亂失序。市政府的外援社工發現他時,除了酒癮、多種毒癮與妄想症之外,他還像《化身博士》書中的主角那樣擁有雙重人格。而史都華的另一項癖好,就是拿著他稱之為「小銀條」的刀子刺人。
現在他的情況依然沒有改善。不過從那個時候開始,事情有了明顯的轉變,就是他的毒癮不像先前那麼嚴重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種改變不甚尋常,甚至令人疑惑。混亂遊民的情況起起落落、難以預料,但史都華的人生看起來卻煥然一新。他不再跟其他遊民聯繫,還到住屋諮詢中心登記預約、開始接受美沙酮療程來治療海洛因毒癮、參與法庭罰金的重新協商、開始隔周繳納罰金,甚至幫自己添購了一台特價的電腦,這一切行為都不合常理。史都華有很多老朋友,他們寧死也不要洗澡或是還債,有好幾個還真的過世了,死於吸毒過量,肝、腎衰竭或雙重衰竭,還有失溫。遊民的預期壽命大約是42歲,跟一般民眾相比,他們自殺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5倍。在警局跟社福機構這些官僚體系中工作的人,對於史都華從中世紀般的生活進化到如今可敬的模樣,大家都相當讚許。不過他們私底下卻都偷偷地等著看哪天史都華會抓起身邊的掛肉鉤,到處亂砍亂殺。
不僅如此,史都華竟然有夠多未受損的腦細胞,來描述遊民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並且他還能明確地指出轉變的時間點。他12歲那年,初夏的某個平常的日子,下午4點到5點左右,套句他母親的話來說,就是在這個頗具象徵意義的時刻,他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小男孩」,跟她兩個孩子中「最貼心的寶貝」,變成過去20年來有如《發條橘子》書中那般令人頭痛的人物。
要不是他目前的生活仍然相當混亂,或許他可以向許多家長解釋為何孩子會變成鄙視權威的問題少年,並藉此大賺一筆。

<文摘要來源>

倒帶人生:一個劍橋遊民的生命啟示課
《倒帶人生:一個劍橋遊民的生命啟示課》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pPNhld
博客來:http://bit.ly/2q4H1ai
誠品:http://bit.ly/2piApYz
金石堂:http://bit.ly/2pxScr1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