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策略、有故事,才能改變現狀創造價值
地方需要創新,企業需要創新,台灣更需要創新。改變很難,從知道到做到,是一個最遙遠的距離。然而,生存之道的唯一法則,就是改變。
我透過參與各種創新工作, 去體驗、觀察、挖掘、實驗, 再透過大量閱讀、思考,以及國內外的旅行踏查,逐漸領悟到,改變,需要動機跟信念,需要領導能力,更需要策略,仔細規劃與執行,才能產生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讓創新持續運作、產生效益。許多管理書、企管大師都在談策略,談策略看似冷冰冰,但是把策略當成說故事的一環,就會變得很有趣。故事的基本原則,例如每部電影、小說,甚至企業的創業奮鬥史、老企業轉型,以及我們個人的成長故事,就是一趟英雄的旅程,都是在回答「我是誰」、「我想成為誰」的過程。
策略就是從「 我是誰」到「 我想成為誰」,釐清核心價值,以及想完成的目標,規劃要達到目標的方法,三者相連,就是策略。
管理學大師魯梅特(Richard Rumelt)的《好策略壞策略》(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 一書認為,策略就是診斷現狀,找到解決問題的指導方針,接著彼此協調,具體落實指導方針。
魯梅特對策略的看法,就像我體驗學習到的故事力創新,先要有旅人的思維,了解脈絡,找出痛點、問題;接著產生編劇的洞察,化繁為簡,找到改變現狀的槓桿力量,寫出改變的劇本;最後由導演的實踐,具體落實、協調,來完成目標。
從故事角度來看策略,先思考未來要完成什麼故事、故事的結局是什麼、讓觀眾得到什麼感受與收穫;再來回推劇本該怎麼寫、有什麼獨特的主題、每一幕的情節怎麼走(每一場戲就是戰術運用)、如何激勵演員(執行的員工)發揮最好的演技;如此,策略才會是活的,有故事,更有意義。
我們為什麼這麼喜歡聽故事?電視、電影的故事產業永遠這麼吸引人,我們對人生的美好想像,現實無法完成的理想,情不自禁投注在故事主角身上,希望從故事中感受「轉變」的戲劇化體驗。因此,平鋪直敘的劇情讓人乏味,主角遭遇各種意外挑戰,轉折起伏的情節,才有吸引人的張力。
企業組織也是如此,做理所當然的事情,就不會有故事,更沒有劇情張力,不會有觀眾。如果沒有強大的意志跟決心,找出改變革新的方法,帶來根本上的改變, 變成更好的組織, 觀眾( 顧客) 怎麼會相信? 怎麼把美好形象投注在企業身上,怎麼會買單?
故事最吸引人的,不一定是大江大海的格局,而是日常生活細節的魅力。 |
策略是個性、人性與理性的動態平衡
創新本身就是一個好故事。然而,故事力創新是方法,必須服膺企業組織的目標與價值觀,需要從個性、人性與理性三個角度來思考組織如何運用創新。必須考量組織本身的價值、使命、風格(個性),以及想影響的顧客是誰、如何跟他們溝通(人性);要兼顧個性,又能滿足人性需求,同時要有理性運作的流程能力。如果一味投其所好,就失去自己的個性,沒有差異化;如果過度向內看,沒有了解大環境、顧客需求,就經不起現實考驗。
考量個性與人性之間的平衡,再來就是運用理性發展的流程能力。克里斯汀生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指出,流程能力就是創造產品、或讓服務更有價值的作業方法,但前提是先了解公司價值觀與優先順序,從而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造成穀倉效應的原因,在於理性這端過度膨脹,失去了解大環境顧客需求、感受的人性思考,同時忘記組織原本的目標與價值觀。
策略就是個性、人性與理性三者的動態平衡,如此才能運用故事力創新,改變現狀、創造價值。
以甲仙小旅行為例,過去地方組織各有其個性,卻沒有理性流程能力,缺乏人性思考,不了解顧客需求。甲仙小旅行第一階段完成後,參與其中的甲仙愛鄉協會這個社造組織,透過小旅行工作方式的磨練,有了清楚的個性使命,又能跟顧客溝通、量身定做行程,在現場透過體驗,讓旅人感受甲仙的人情故事與美味。但是要讓行程品質穩定,在於發展出流程能力,每個點之間的溝通協調、品質要求,都會事先一再確認,累積工作經驗,達到共識。
流程能力是甲仙小旅行跟其他在地旅行最大的差異,這個能力也移轉到愛鄉協會內部的組織運作上,具體落實成為工作文化。愛鄉在規劃社區活動、社區照護或是其他政府計畫時,都會仔細瞭解與確認目標、核心價值,再透過流程能力把品質做好。如果是不屬於核心價值者,就會拒絕,才不會分散力量與資源。
我在愛鄉協會的責任,就是負責策略把關,思考個性、理性與人性的平衡,開會討論追根究底,把事情脈絡弄清楚,隨時提醒使命、做事要聚焦,再來就是不斷提升流程能力,才能完成理想與階段性目標。
甲仙愛鄉協會的例子,也可以推及到其他組織團體、企業、甚至工作者的專業能力。一個組織、一個專業工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有想法、價值觀與企圖心,接著了解外在大環境趨勢下,顧客的需求、渴望與脈絡,根據自己的優勢脈絡、想影響的顧客之需求脈絡,發展屬於自己的理性流程能力、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與專業能力,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策略位置。
壞策略, 沒有中心思想與勇氣
個性、人性與理性的動態平衡中, 最關鍵的, 還是自己的個性。沒有中心思想、沒有強烈改變的信念跟動機,策略再好也枉然,流程能力再精確也沒有意義。這就是成為偶像破壞者的第一要務:無懼,堅持理念,不怕未知。
人往往有自我中心的問題,容易陷入過往成功的盲點。耽溺過去,故事不老,現實中主角的眼睛卻已老花了,無法前瞻未來,看不清大環境的改變。
魯梅特強調,有好策略,也有壞策略,壞策略就是一團亂,沒有做出抉擇,甚至擁有華麗空洞的口號,使用許多複雜的用語,來掩飾內容的貧乏。
我曾擔任一家在地老品牌糕餅店的顧問, 幫他們找知名的空間設計師改裝店面,由得過國際大獎的平面設計師設計包裝與視覺形象,我則負責策略、文案與統籌。經過討論取得共識,我們將原本300種品項,濃縮成30種,轉型為有價值的伴手禮,而非不賺錢、不聚焦的產品。
但到最後,彼此還是不歡而散。因為業者不夠專注,不相信自己,不堅守策略,還是回到什麼都要、什麼都做的心態。即使空間改造了,擁有好的風格造型,但視覺設計還是一樣混亂,產品沒有定位、沒有辨識度,看不到品牌精神。
不只是小企業,擔任大企業顧問的經驗也是如此,更多問題在於內部層級溝通,負責人沒有遠景,團隊不知為何而戰。我體悟到,能協助的是策略,只能啟發、幫助他們找到改變的渴望, 規劃未來的方向;但是企業願不願意真正面對自己,接受歷險召喚,卻是領導人本身的責任。
<文摘要來源>
《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從生活脈絡尋找改變的力量》時報悅讀網 http://bit.ly/2uW0Ge1
博客來 http://bit.ly/2w73k4I
誠品 http://bit.ly/2fQLH2s
金石堂 http://bit.ly/2w7WSKB
讀冊 http://bit.ly/2fQ4lY6
時報攜讀網 http://bit.ly/2fQW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