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入探查東西的故事,才知道我們對地球有多壞



我們買個不停,丟個不停,卻沒發現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的環境,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徹底糟蹋。認識東西背後的故事,就是改變的契機。

這趟探索旅程讓我瞭解,垃圾議題和整個物質經濟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關係到自然資源開發,像挖礦和伐木;關係到化學實驗室和工廠,因為「東西」就是在這裡設計生產的;關係到國際倉庫和商店,因為東西用船運過去,用貨車四處運送,然後被貼上價格低到不可思議的標籤;關係到那些愛耍聰明的電視廣告,他們特地找心理學家幫忙,一把吊住顧客的胃口。我認識了國際性的金融貿易機構,像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認識了大公司,像雪佛龍(Chevron)、沃爾瑪(Wal-Mart)和亞馬遜網路商店;認識了保護厄瓜多雨林的原始部落、在海地製作迪士尼禮服的女裁縫師、在奈及利亞與殼牌石油公司對抗的奧貢尼族人、路易西安那州「癌症巷」周邊的社區,還有烏茲別克的棉田工人—結果發現,這些探索過程、那些機構和社區,根本都是同一個故事!
就像我曾問過環境經濟學家莫里斯博士(Jeffrey Morris),究竟我的筆記型電腦真正的成本是多少?他回答:「隨便拿一樣東西,追溯真正的來源,你會發現,做任何東西都要付出整體經濟的代價。」 
事實上,製造過程產生的垃圾遠比我們買回家的東西還要多太多。
事實上,製造過程產生的垃圾遠比我們買回家的東西還要多太多。

我把整個運作不良的系統一塊塊拼湊起來時,發現了很多不同的團體,各自從五花八門的角度切入這個議題。有那種超級正經八百又無聊透頂的「書呆子」,在科學、經濟或政策領域,挾著一堆真實卻嚇人的統計數據,激起大家的恐慌和絕望,但這麼做只會讓大家的心房更加緊閉,沒辦法激勵他們採取行動。還有那種驚聲尖叫的人,對不良消費者指指點點,只想靠罪惡感來刺激大幅改變,減少資源消耗,這成功機率也挺低的。也有一種放慢腳步生活的人,主動過著簡單的生活,脫離商業文化的荼毒,工作少一點、東西也少買一點。他們能有效創造出一種生活模式,不需要依賴開採─生產─丟棄的系統,但這個方法也是半斤八兩,大部分只能帶動社區,沒辦法有更大的文化影響勢力。還有一種意識型消費的民眾,和科技狂熱分子一樣,他們一心認為如果市場上供應足夠的綠色產品,如果我們買這個、不買那個,那就天下太平啦。(每次我演講完,老是這些人在問:「好,這下子我到底該買啥?」)還有些綠色設計師,個個都努力讓我們的產品和居家更安全,但都還是純發想而已。當然,還有很多行動派分子和運動人士,都為自己所選擇的議題打拚,就像我這麼多年來做的事一樣。
我由衷感謝這些團體所付出的心力。然而,我慢慢瞭解,每個團體這樣單打獨鬥,各自為政,是沒辦法帶起巨大的轉變。我想從現成的應對方法中,擷取出最好的部分,同時用更寬廣的系統觀點來歸納出一種說法,解釋物質經濟,和潛藏在背後的經濟成長思想「框框」,但我可不想掉入術語行話的噩夢,靠激起罪惡感來鼓吹,或讓大家陷入絕望。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還有依這本書拍成的影片),是要揭露「東西的故事」的真相—就是原物料在經濟中的流動—而且盡量簡化,讓大家一目暸然。我絕對不是為了讓你愧疚自責(除非你是雪佛龍、陶氏化學、迪士尼、福斯新聞、哈里伯頓、麥當勞、殼牌石油,或者世界銀行的頭頭);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我在這裡提出的根本問題,不是個人的行為,也不是貧乏的生活風格選擇,而是整個支離破碎的系統—正是那個致人於死地的「開採─生產─丟棄」龐大機器。我希望你看完這個故事後,能受到激勵,把資訊和身旁的親友分享,像是化妝品中的有毒物質、焚化和回收帶來的問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的經濟政策漏洞。我會盡全力跟大家說明,或者盡量不碰專業領域的術語,像化學、供需理論、貿易政策等,因為這些艱澀的理論,通常只會拒民眾於批判性對話的千里之外。
雖然要面對這麼多艱鉅的挑戰,我仍要力讚很多振奮人心、希望無窮的進展,我認為這些將來會一步步邁向真正永續的生態經濟系統。最重要的是,我邀請你心裡的公民大聲壓倒心裡的消費者,然後在自己的社區裡進行一場非常豐富、沸沸揚揚的對話。
以下要澄清幾點:

1. 我並沒有反對「東西」。

其實,我舉雙手贊成大家用「東西」!我要大家更珍惜我們的東西、細心照顧、付出應有的尊重。我要大家知道,我們買的任何一樣東西背後,都牽涉到資源、原料和勞工。得有人從地球上挖出金屬,你才有手機可用;得有人從軋棉機上取下一大捆一大捆的棉花,你才有T恤可穿;你那副太陽眼鏡是別人在工廠裡組裝的,他們可能已經暴露在致癌物底下,或超時工作了。有人開車或開飛機繞了國家或地球一圈,才能把這束花送到你手上。我們必須瞭解「東西」的真正價值,因為價值遠遠超過價格標籤,也遠遠超過擁有所帶給你的社會地位。「東西」必須能永久珍藏,從工匠手中滿懷榮耀地問世,然後得到同等的照顧。
就像一般的美國人一樣,我也有很多東西,也得和凌亂不堪的景象奮戰。雖然如此,我還是盡量不買東西,尤其是我不需要的新東西,像家具、廚房餐具、運動用品、幾乎所有你想得到的東西,我都會買二手的,這樣一來,就能防止新廢棄物在製造過程中產生,我也能省下一些錢,拿去買品質更好、更耐用、我以前買不起的新東西了。然後我會好好保存,幫鞋子換鞋底,縫補衣服,下雨天我會把腳踏車牽進室內,延長它的使用壽命。

2. 我並沒有把貧窮浪漫化。

我點出美國生活型態中過度消費的種種缺失,讚揚那些我拜訪過的國家,它們生活步調慢、對物質的需求不高,但這麼做不代表我把貧窮浪漫化。貧窮是個悲慘難耐的現實,在支離破碎的經濟模式下,因為資源分配不良才造成這個結果。我絕對不希望任何人身處在那種情境,絕不。有一次,我參觀了一間印度寄宿學校,當時瘧疾剛奪走6個孩子的生命。在那裡我才恍然明白,能救活那些孩子的藥,竟然只要花我在美國不到一杯咖啡的錢。對那些孩子,或其他缺乏食物、藥品、住所、學校和基本用品的人來說,更多錢和更多「東西」絕對能幫上很大的忙。但是,一旦我們的基本需求已經滿足了,卻一心還想得到更多、更多的東西,有研究證明,這只會損害我們的幸福。
在美國,我們工作的時間幾乎比全世界任何國家的人都還多,我們在那一丁點的空閒裡,卻只有兩件大事要做:看電視和逛街。所以我們去上班,回到家累得像條狗,癱倒在電視前面;廣告說,新東西會讓我們對自己更有自信,所以我們去逛街;然後為了付所有東西的錢,就得更賣命地工作。我把這個過程叫做「工作—看電視—花錢」的迴圈。
我欣賞那些國家,它們不像美國一樣被困死在這個迴圈裡,但這種欣賞和貧窮一點關係都沒有。讓我佩服的社會,反而是人民工作時間比較短,還保證能有更長的假期,看很少電視,花更多時間和朋友鄰居相處⋯⋯而且不會浪費這麼多能源來製造「東西」。你大可以說我浪漫化了這種生活型態:這點我沒話說。

<文摘要來源>

東西的故事
《東西的故事》
博客來:http://bit.ly/2uFmNoe
誠品:http://bit.ly/2uFysTS
金石堂:http://bit.ly/2uoIldC
時報悅讀網:http://bit.ly/2vOelbe
時報攜讀網:http://bit.ly/2wH1P9N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