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餐桌上的麵包,原來是這樣來的!



我們一般稱日本料理為「和食」,西洋料理為「洋食」。

不過,現在走在日本街頭,看到許多餐廳,都能感受的東西方料理融合的氛圍。從前,西方人餐桌上的麵包,是什麼時候出現在日本人的餐桌上的呢?

時報出版-日本家庭料理80年:和食餐桌的演變史

洋食和中華料理要用很多油。味噌湯、煮物、涼拌菜等等和食的家常菜,幾乎不用油就做得出來,但許多洋食或中華料理的第一步是先炒香材料,因此廚房裝設抽油煙機後,就能製作更多洋食或中華料理。
生長在昭和前半期的新世代主婦,把電視、雜誌、書籍等媒體,當作學習烹飪的教材,1970(昭和45)年,婦女雜誌的銷量最高,當時前四大的婦人綜合雜誌《主婦之友》、《婦人俱樂部》、《主婦與生活》、《婦人生活》,月銷量合計高達225萬本,把料理、縫紉、育兒與性生活,所有和主婦生活相關的知識介紹給讀者。
在此之前,這類知識是藉由父母親的教誨,和鄰里鄉親之間交換訊息而懂得。在這年代,上一代的人漸漸不將生活的智慧傳授給下一代,原因在於餐桌。
讓我們以1970年的《主婦之友》為線索,來一窺當時年輕主婦的廚房吧。
接著介紹幾道懷念的家鄉味。漢堡排、牛肉燴飯、玉米濃湯、馬鈴薯沙拉、蔬菜通心粉沙拉、炸蝦、馬鈴薯可樂餅、奶油可樂餅、餃子、什錦菜、麻婆豆腐、焗烤蝦仁。
這一串菜色,讓人回憶起在它們旁邊盛了白飯的飯碗。與其說這是西洋料理,不如說是用日本人的烹調方式做成的洋食。
中華料理也是如此,雜誌上的餃子是煎餃,不是中國常見的水餃,洋食和中華料理透過那個時代的媒體,傳遞給當時的年輕太太們。
食譜是方便的工具。即使是沒吃過的料理,只要照順序依樣畫葫蘆,依然做得有模有樣。
經濟高度成長期的主婦以雜誌的食譜為範本,不斷挑戰新菜。
從「過年」也看得出當時的人對洋食的喜好。在《主婦之友》1月號的正月料理專輯中,一開始以「為傳統賦予新生命﹂為題,介紹用醋拌沙丁魚乾、黑豆和柿子當作年菜,並介紹四種變化巧思。
牧野哲朗認為,年菜「沒必要一成不變」,建議製作「以量取勝的西式年菜」,把炸蝦和馬鈴薯沙拉堆成富士山形狀的山形沙拉、烤豬肉等等,有點像是做給孩子吃的午餐。經過
《主婦之友》的處理,年菜也變得像扮家家酒般有趣,作菜從此成為娛樂活動。
這本特集值得注意的是,藤田富貴和城戶崎愛的文章,副標題是「耐放的年菜」:
歲末年終到新年這段期間,冰箱往往被塞爆。
這時候,只要在年底製作幾樣拿手菜,就可以從大年初一吃到初三,而且有輕鬆作各種組合的方便料理,就算客人已經吃膩年菜,也可以放心上菜。
這個時期的人,不再喜歡每年製作千篇一律的年節料理。
經濟高度成長,意味全民富裕,即使不是請得起傭人的名流,生活也過得挺寬裕,因此從這時代起,即使是一般人家的主婦,也都開始為每天更換菜色而苦惱,而始作俑者之一就是《主婦之友》。
舉例來說,9月號的《主婦之友》提出麵包餐食譜。進入這個時期,人們開始選擇以麵包為主食,1960(昭和35)年,有本暢銷書倡導吃米飯會變笨,之後人們就產生「麵包比較有益健康」的印象。但是,剛接受洋食的平民百姓,或許還不習慣把麵包當作正餐,該期的特集意識到這一點,因此以「為了使每天的麵包餐更豐富」作為主題。
東畑朝子的食譜,副標題如下:
用更開放的心,來思考麵包餐的配菜,不要一味認定非要西式不可,味噌湯或滷羊栖菜
也可以。如此一來,食材或菜色就更豐富,產生意想不到的新形態麵包餐。現在,你也來試著製作獨特的麵包餐配菜吧。
介紹的配菜,從豬肉味噌湯、紅燒牛肉、西式丁香魚炒蛋開始,接著是果醬、沙拉的代替品,以及鹽漬蔬菜丁、糖漬地瓜和南瓜,而且沒有硬要用麵包來取代白飯。
昭和30年代,漸漸不再有社會名流以料理研究家之姿傳授西洋料理,或許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將日式、西式、中式和異國風,做任意的組合搭配,在日本的餐桌上產生愈來愈多變化。
每天都吃些什麼?《主婦之友》經常介紹1個月份的晚餐菜單,讀者一面照著做,也學
會設計菜色。
接著,來看看3月號菜單月曆中的一週菜單:
1日:柚子味噌關東煮、雞肉炒綠花椰菜
2日:滷羊栖菜和油豆腐、炸蝦、雞絞肉燴豆腐
3日:女兒節壽司
4日:什錦天婦羅、豆腐味噌湯、銀帶鯡魚乾、小松菜拌芝麻
5日:馬鈴薯可樂餅、法式沙拉、肉絲炒牛蒡
6日:絞肉油豆腐中式燴菜
7日:奶醬白肉魚、芥末醋拌小松菜蛤蠣
其中只有2天是純和食,剩下5天則混搭洋食和中華料理。
讀者生長的家庭,應該不習慣每天更換菜單,白蘿蔔當令的時候每天吃白蘿蔔,青菜當令每天吃青菜,直到大約昭和前半期,一般老百姓的飲食內容,依然受限於能取得的材料,沒有豐富多樣的菜色。
在全民均富、階級意識消失的情況下,即使一般老百姓在一年當中,也能取得各種材料,於是家庭主婦必須學會挑選食材和決定菜單。菜色豐富了,組合方式也多了起來,不再老是白飯配味噌湯、醃菜再加上一道菜了事。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規規矩矩遵守每週菜單的話,必須每天買齊新的食材,從頭展現廚藝,不管幾道菜都得作出來才行,如此就沒辦法考量效率和經濟,把一種蔬菜用在各種料理上,或者一次做很多配菜,吃好幾天。
8月號的《主婦之友》,也為剛問世的即食商品和冷凍食品製作特集。家庭主婦的工作變多以後,便出現這種省事商品。
在這個人民富裕、消費增加帶動經濟成長的時代,各家業者不斷開發讓消費者輕鬆省力的商品。
誕生於這個時代的即食品、調理包和冷凍食品,不光是因為技術進步,儘管批評加工食品的聲浪不斷,但依然被大量陳列在超市貨架上,原因當然是來自消費者的支持。

高麗菜卷大受歡迎的祕密

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主婦之友》經常介紹一些費事的料理,像是把材料炒過,然後製作白醬汁淋在上面,最後用烤箱製作的焗烤菜、把白煮蛋壓成顆粒狀的含羞草沙拉、雞絞肉蔬菜蛋卷、炸乳酪白肉魚,一看就知道費工的料理,經常出現在雜誌。
當時的人氣料理,舉凡高麗菜卷、漢堡排、奶油焗烤,都是洋食餐廳的招牌菜,餃子和燒賣則是中華餐館的熱賣商品,因為這些全都要費工夫製作,所以才成為招牌菜,後來這些家常菜也成為暢銷的加工食品。
家庭主婦親手製作連專業廚師都自嘆不如的料理,菜色之豐富令專業廚師目不暇給。
專業廚師多半是日復一日製作固定的料理,家庭主婦則是日式西式中式樣樣都來,生怕若是沒有不斷求新求變,家人說不定會吃膩。主婦們除了菜色豐富、廚藝高明外,料理的難度也節節上升,開始重視自己的面子。
1966(昭和41)年,NHK的《今日的料理》開始以彩色播送,1970年純圖片的雜誌《An An》創刊。
進入觀賞彩色料理的時代以後,以往不在意料理外觀的人,也覺得五顏六色看起來比較好吃。不僅如此,媒體掀起﹁料理外觀不美會丟臉﹂的風潮,在1970
年的《主婦之友》,也讀到這種時代氛圍的蛛絲馬跡。
來看看《主婦之友》3月號,用彩色頁面報導的文章《我最喜歡媽媽做的便當》:
媽媽做的便當真棒,實在好漂亮,不知道該從哪裡吃起。朋友總是湊過來看,說著:「真好啊」。我最喜歡媽媽做的便當了。
接著,用孩子的話作為以下食物的標題:
「海苔卷好吃,我好喜歡」─海苔卷便當
「看見小香腸就會伸手去拿」─三明治卷
「好像在餐廳吃那麼美味耶」─三明治便當
如此變化愈來愈豐富,最後出現了人物便當。在這個時代,似乎不再是只要有鮭魚和日式蛋卷,就能讓孩子開心了。
菜色應有盡有且每天更換,弄得五顏六彩,時不時做些功夫菜讓人眼睛一亮,不斷推陳出新。
〈摘文選自〉
時報出版-日本家庭料理80年:和食餐桌的演變史
《日本家庭料理80年:和食餐桌的演變史》
#購書快易門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