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遇上數學,迸發藝術新火花!


我們常說,音樂是一種藝術,而數學應該很難和藝術畫上等號,當音樂遇上數學,將會激起什麼樣的火花呢?

讓我們一同來了解,音樂與數學的關係!
即使泰勒斯與他的後繼者們曾經瞭解,他們有必要從關於物質的理論中,推導出可以拿來與觀察結果兩相比較的結論,他們終究仍會發現這項工作窒礙難行,其中部分原因出自當時希臘數學能力上的限制。
巴比倫人在更早之前已經運用一套60進位而非10進位的數字系統,訓練出了卓越的算術能力;他們也發展出了一些簡單的代數技巧,例如解各種二次方程式的規則(雖然這些規則並非以符號表示)。相比之下,對於早期希臘人來說,數學大部分僅限於幾何學。如同我們在前面看到的,到了柏拉圖的年代時,數學家已經發現了關於三角形和多面體的定理;而許多在歐幾里得(Euclid)的《幾何原本》(Elements)中提到的幾何學,早在歐幾里得所處時期─亦即約西元前3001之前,已經為人所熟知。
然而即使在當時,希臘人對算術的認識仍是相當有限,更別提代數、三角學或微積分了。
希臘人最早運用算術方法來研究的現象可能是音樂,這是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的追隨者們的研究工作。
畢達哥拉斯出生於愛奧尼亞的殖民地薩摩斯(Samos)島,在西元前530年左右他移居至南義大利。在當地的希臘城邦克羅頓(Croton),他創建了一個延續至西元前300年代的秘教(cult)。
「秘教」一詞似乎很貼切。
早期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以下簡稱畢氏學派)門人並未留下自己的著作,但根據其他作者所述,畢氏學派門人相信靈魂轉世之說。據稱他們都穿著白袍並戒食豆類,因為豆子形似人類的胎兒。他們也組織了某種神權政府,且在他們的統治下,克羅頓人於西元前510年摧毀了鄰近的錫巴里斯(Sybaris)城。
與科學史相關的是,畢氏學派也發展出了對數學的熱情。根據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記載,「所謂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門人將自己獻身於數學:他們是最早推進這門學問的人,由於自小在數學的環境中成長,他們認為數學的原理即為萬物的本原。」
時報出版-大發現:一場以科學來型塑世界的旅程

畢氏學派對於數學的重視,或許根源自對音樂的觀察。
他們注意到在演奏弦樂器時,如果同時撥動2條同樣粗細、相同材質且具相等張力的弦,而且兩弦的長度比率等於2個小整數之比,那麼發出的聲音就會是悅耳動人的。在最簡單的例子裡,其中一條弦的長度恰為另一弦的一半;依循現代術語,我們說這兩條弦的樂音相隔了八度,而且將它們發出的樂音以同樣的英文字母標記。
而若一弦長度為另一弦的2/3,則發出的2個樂音音高被稱為「五度音」,構成一種特別悅耳的音程。最後,若一弦長度為另一弦的3/4,它們會發出稱為「四度音的悅耳音程。對比之下,如果兩弦長度不成小整數的比率(比方說,其中一弦的長度為另一弦長度的100000/314159),或根本不為2整數之比,那麼撥彈時就會發出刺耳、令人難受的聲音。
我們現在知道這種現象有2個原因,分別與同時撥彈2條弦時它們所發出聲音的週期性,以及各弦所產生之泛音(overtone)的契合有關。
然而,畢氏學派學者完全不瞭解這些,事實上,直到17世紀法國教士馬蘭.梅森(Marin Mersenne)發表音樂理論的著作之前,沒有人知道這背後的原理。
相較而言,根據亞里斯多德所述,畢氏學派判斷「整個宇宙恰為一音階」。這項觀念具有深遠的影響。
舉例來說,西塞羅在《論共和國》(Onthe Republic)中講述了一個故事,其中古羅馬偉大將領,征服非洲的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的鬼魂即為他的孫子引介了諸天球的音樂。

〈摘文選自〉
時報出版-大發現:一場以科學來型塑世界的旅程
《大發現:一場以科學來型塑世界的旅程》

#購書快易門

最多瀏覽

胃氣很重要,一起來喝粥養生吧

為什麼要讀書?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一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你不得不知的都更真相